农民饱了是硬道理
平淡的岁月因改革而富有激情。
1980年的“双抢”,变成了丰收节,没有被叫停的狄家斗改革最终开出了金黄的“春花”,结出了沉甸甸的油菜籽。
“以前,一户人家一年只有10斤左右的菜油,最多够用3个月,家家户户都得精打细算。可是分田到户后,二队的菜籽油多得吃不完,别的大队那个羡慕啊。”事实胜于雄辩,驻点在狄家斗的宋忠孝跑到油菜地里,摸着油菜花舒展了眉头:实践检验真理,农民饱了是硬道理。
油菜成熟了,成年劳力在地里忙,老人小孩在家里忙,社员家中的凉席和旧毛毯还有牌匾,全部拿出来晒油菜籽。
记者在长兴档案馆查询到的仅存的3份关于狄家斗改革的档案资料里,找到了1981年中共长兴县委办公室编发的第九期情况简报。这份当年4月22日的情况简报上记述——
七九年冬种开始,实行“联产到劳”责任制。第一季是七九年联产到劳种的40亩油菜,包产150斤,实收177斤,比上年每亩增产57斤,总产翻一番,承包的26户社员,超产22户……
这个生产队实行“联产到劳”效果为什么这么显著呢?县档案局沈姓副局长认为,最大特点就是把劳动成果和社员的物质利益直接联系起来,克服和避免了过去“大呼隆”劳动中的种种弊病。
当地人喜欢说“大呼隆”,指什么事都一起上,没有细分。
“公家的活,慢慢地磨”,经历了1979年风波的现任狄家斗行政村村支书徐小勤回忆,过去,社员劳动首先想的是工分,只管工分到手,不顾田里丰收。
“每次搞双抢或者农忙时,生产队长都要一大早起来吹几遍哨子,或者打几圈锣,大家才开始上工。”承包到户后,联产如联心,谁联谁操心,老老小小、全家以赴,都起早摸黑干了。
徐小勤当时一家9口人,没有分家,他记得最早的时候凌晨3点多光景就要爬起来,女人准备饭菜,男人扛起锄头就跑到自家分到的10亩多地里。
“原来漂秧(秧没有插实)多啊,生产队长都得跟在屁股后面监督。承包到户了,大家不用看,都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田。”
社员吴安毛,听说尿素当追肥好,特地写信给常州的姐夫,请他买了30斤寄来;
党员徐阿龙,听说复合肥料种油菜很好,但买不到,他就想办法弄了50斤钾肥,拌上氮肥、磷肥搞试验,长势要比单施畜肥好得多。
……
29年后,浙江在线记者坐在泥船湾1号徐预群的家中。呡一口浓茶,已是老人的徐预群哼起了曾经的一首顺口溜:“过去千斤担子队长挑,现在千斤担子众人挑,社员出工不用叫,评工记工不再闹,增产门路人人找,队长快活社员笑。”作为生产队长,徐预群对此深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