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疗伤 右手重建——“5.12”地震周年访思录之二
民生,让人性的光芒更多照耀

  浙江在线记者詹晓东、梁国瑞、李敏

  映秀的“血墙”依然挺立,北川的“哭城”破碎依旧。离那个天柱折、地维绝的弥天浩劫,不知不觉一年了。

  伤痛需要时间来平复,忘却或是最好的良药。为了忘却的纪念,我们从东海之滨,跋涉千里来到巴蜀之地,就想知道,灾区同胞,你们还好吗?

  希望的种子正在萌芽。所到之处,废墟和板房的四周,无数新建筑如雨后春笋,不断破土而出……

  经历如此大劫难之后,废墟里挣扎起来的人们,开始恢复生活,重拾平静。对于他们来说,地震造成的伤痛在渐渐平复,悲哀在时间和希望中慢慢散尽。与其活在悲痛中,不如好好地过下去,这种愿望,变得更加真实而重要。

  生活,毕竟是由一个又一个活着的平凡人继续着的。

  坚强“汶川女”

  遭遇重创的时候,女人或许比男人更坚强。

  在震后的“汶川”,有太多的“汶川女”。妈妈痛失爱子,自怨自责,把孩子的遇难归罪于自己。然而就有这么一个痛失爱女的医生,震后不久就罔顾“舆论”怀上了,鼓着肚子到处鼓动大家走出阴影:“走出心的废墟,生活还将继续”!

  走出心的废墟,需要的是一颗柔软但坚强的心。“汶川女”们,具备这样一颗心。

  从都江堰徒步9小时返回映秀的李晓霞,她最坏的打算是“给家人收尸”。父亲遇难,母亲重伤……她默默地接受了这个惨酷的现实。

  背着儿子陪母亲远赴南京治疗回来,看到分来的板房“家徒四壁”,丈夫无所事事,李晓霞已经没有了抱怨的力气。置办齐简单的器具,夫妻俩摆地摊、开理发店、卖小吃……能干的活都去干了,她还到建筑工地上,和男人们背同样沉重的水泥。

  就在生活开始慢慢恢复的时候,丈夫却在一次车祸中伤了腰,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钱,全花在了住院治疗上。

  这个不到25岁的映秀姑娘说,自己从一无所有到慢慢拥有,地震中又变得一无所有;震后点滴积累的拥有,此时又瞬间化为虚无……她感觉自己经历了太多太多的事情。

  “我感觉自己是有一点坚强的。”她不止一次这样说,如果不坚强,自己走不到现在。

  地震中曾经用乳汁喂养了好多个婴儿的女民警蒋晓娟深有感触地说:“活着就是一种幸福,有亲人在身边的生活,就是一种幸福。”现在,作为县公安局领导的她,除正常上班和偶尔加班外,其余时间都会回家陪在家人身边。

  漩涡里的男人

  震后的四川,男人们通常承受着更重的负担,有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

  没有人愿意再去过多回忆,但有些人却始终无法从回忆中醒转。就在我们回访灾区一周年的那段日子,饱经回忆折磨的北川宣传部副部长冯翔在家中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在他之前,北川农办主任董玉飞以类似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自杀原因有着各种猜测。但没人否认重要的因素是精神压力过大。

  然而,更多的人选择了坚忍。在回访北川中学校长刘亚春时,这位中年汉子决口不提妻儿遇难之事。每天只睡6、7个小时的他,把全副精力放在了学校。他要尽其努力,不让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学生们被人打扰。对于提拔他为县文体局副局长的说法,刘亚春颇不以为然:我不去就行了,我的身份是北川中学的校长。

  同样处于舆论漩涡中的“背妻男”吴加芳面对媒体炒作,只是说: “千万不要当名人!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一个农民,我想过平静的生活。”

  没有多少文化的他,只知道一步步地完成自己的三个心愿:为亡妻修缮坟茔、把新房子建好、为儿子找个媳妇。

  和新婚妻子刘如蓉的结合至今让他很满足。这个在村人看来已经“红透了”的名人,正打点生活,回归平静。

  泪眼与笑靥

  在废墟与板房之间,我们遇见了很多童真的面孔。他们的脸上曾经挂着眼泪,带着惊恐和无助。然而一年过去,尽管板房里的学校设施简陋,但重回校园的欢乐,已经闪烁在他们的笑靥之中。

  这是灾区未来的希望,也是国家今后的栋梁。地震让人更坚强,也让灾区的孩子,提早变得懂事,学会自立,奋发图强。

  在迁至长虹培训中心北川中学校园里,高三四班的景雪梅坐在操场上,等着晚上的艺术节开幕,室友母白云把手搭在她肩上,两个人有说有笑。

  在这个平静的校园里,孩子们的梦想与操场上的音乐一样,已经唱响。地震以后,景雪梅只能每周回一次家,那个藏在北川大山里的禹里小镇,被堰塞湖淹没过以后,乡亲们已经重新入住。

  景雪梅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这个沉默寡言的女孩子,梦想着能在今年的高考中,考上湖南的大学。她说不出其中原因,只是反复地说,“离家里近点好。”

  而母白云的目标在深圳。她去过一次深圳,对那个洁净而美丽的海边城市无很是向往。

  聚源中学的板房校园里,郭垒坐在九年级八班的教室里,把头埋在成堆的教科书后面。

  地震过后,右手腕受伤的郭垒被送往安徽治疗。还在住院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几个月过去了,虽然无法像右手那样熟练,左手已经能够将方块字写的端端正正。

  震前的郭垒在同学刘玉婷眼中,是个挺调皮的人,经常不遵守班级和学校的一些纪律。“现在精神面貌比以前好多了,学习更加努力。”

  在记者的采访本上,郭垒用左手写下这样一行字:在这初中剩下的短暂的时间里,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愿望!

  让人感慨的还有15岁的男孩王浩。遇见他的时候,他正坐在川甘交界的李子坝一户茶农家里烤火。

  “我想回学校读书。”十天以前,他还坐在青川骑马中学初一的教室里念书。因为调皮爱捣蛋,班主任李锦平与家长协商后,让他停学一学期,以供反思。

  小王浩圆圆的脸蛋在火炉前映得通红,他说,我会好好学习的,不会再调皮了。

  次日,这个小家伙一大早就起床,走了十几里山路来找我们。我们送小王浩回到了骑马中学。面对班主任李锦平,他认着错,做了保证,憋红了脸,眼泪像雨点一样不断滴落。

  王浩回到了班里。小伙子的脸上浮起了笑靥。

  当天晚上,在我们准备离开青川的时候,王浩用父亲的手机发来短信说,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和记者的希望。

  其实,地震以后,王浩的哥哥王俊就被送到浙江的义乌读书,每周的周日,都会打电话回家,报告学习和生活情况。

  小王浩说,他也要像哥哥一样,好好学习,做个男子汉。

  家庭重生

  对于太多的家庭来说,去年的5月12日,那个烟尘蔽日的午后,是家庭破碎的时刻。

  一切重归宁静以后,如何将生活继续下去?残破的家庭如何为孩子遮风挡雨?

  在大张旗鼓重建家园的时候,很多破碎的家庭,寻找着同样破碎的另一半。家庭重组,就像两个已经残破的鸡蛋壳,试图以最小的缝隙,重构完整。

  北川擂鼓镇板房区。胜利二区11栋24号板房里,13岁的魏丽写完了6年级作业,在仅有18平米的板房里窜来窜去。电视声音和外面的雨声交织在一起,母亲谢金秀靠着崭新的红漆大衣柜看着她,时而和老公王光震说几句话。

  外人难以看出,这是地震后重组的家庭。去年“5.12”,王光震的妻子带着孩子,在北川医院看望住院的父亲时,被压在废墟中,正在新疆打工的王光震成了家里唯一幸存的人。而谢金秀则亲眼看着丈夫和工友一起,被埋在北川“永和花园”工地,留下她和两个子女。命运和对今后生活的期望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魏丽很调皮,总是不愿意好好坐着,习惯于歪歪扭扭地靠在母亲身边,时而钻到床底找东西。

  “多么想让孩子上大学啊!”王光震和谢金秀现在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一说到孩子的未来,谢金秀就会露出欣喜的申请。一边的王光震也不住点头,喃喃说,只要能考上,再苦再累也要让她上。

  “我们是鼓励大家寻找另一半的。”北川民政局局长王洪发说,作为民政局局长,在婚姻问题上他又希望结婚的双方都是经过慎重考虑的。理由很简单:北川人已经经历了沉重的打击,所以应该尽可能避免婚姻失败带来又一场伤痛。在北川,最早登记的一例重组婚姻只延续了12天。

  当下,在擂鼓板房区出现了一种“试婚”现象。一些“试婚”者表示,因为考虑到重组家庭会面临很多实际问题,因此在正式结婚之前,选择先尝试性在一起,经过一段磨合认为合适再正式结婚。

  对于家庭重组,当地政府还是十分鼓励的。北川已经要求包括民政、妇联、公安等部门积极参与推动此事。听说,还准备举办集体相亲会。

  4月26日,北川县为20对震后重组的夫妻举行了集体婚礼,以此鼓励地震中失去亲人的人走向新生活,重建家园。这是地震灾区首次针对重组家庭举行的集体婚礼。

  经历劫难,更懂生之价值。从我们采访接触的人物身上,无论是李晓霞、蒋晓娟还是刘亚春、吴加芳,他(她)们身上莫不闪耀着人性之美。抗震救灾,以人为本。从政府和社会对残破家庭重组的鼓励态度上,更加看得出人性化处理的用心。让人性的光芒照耀灾区,让更多的人早日走出心的废墟,重拾平静生活,这是震后疗伤的优先选择。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易大东的遗言和父亲的心愿
·蒋晓娟:生活还是简单一点好
·“背妻男”吴加芳其人其事
·浙江老师,支教在行动
·冯翔之死:悲剧应当如何避免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