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援助小组帮助当地人民重建心灵家园(资料图)
浙江在线杭州5月12日讯(记者 包勇) 去年“5.12”汶川大地震,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生命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也对灾区群众造成了极大的心灵创伤。浙江去年6月和今年3月分别派出两支心理援助小组前往灾区,帮助当地人民重建心灵家园。
今天,从灾区回来的心理援助小组全体成员齐聚浙江大学,参加“震后心理援助研讨会暨5·12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不少心理学专家提出,在今后心理援建中应加入引入生命教育。
灾后心态改变对教育的影响
浙江科技学院心理学教师郭峰在今年3月21日和其他四名心理学教师一起,在四川青川县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心理援助工作。
“工作中发现,地震对当地受灾群众造成极大的心灵冲击,轻者心态发生转变,重者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剧烈改变。”郭峰说,心态的转变,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对教育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有些影响是消极的,负面的。
郭峰举例说,在震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求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地震之后,许多家长觉得别人的孩子在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活下来了,是幸运的,因此对孩子的学习要求降低,学与不学,学的好与不好,家长不太在意了。”
“这些问题的出现,大多是由于地震灾难带来的心态的转变变,人生观的改变,价值观的改变,是可以理解的,在一段时间内也是可以接受的。”郭峰说,但这种状况的持续发酵,将对整个受地震影响的一代中小学生的成长产生久远的不良影响。
灾后心灵重建呼唤生命教育
目前,灾区都在进行紧张的重建中,家园需要恢复,心灵也需要重建。郭峰提出,今后在心理援建中应该加入引入生命教育,作为心理援助工作的新的突破点。这个想法受到了许多心理教师的认可。
郭峰介绍说,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国内外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为: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
“经历大灾考验之后,大家都更加懂得珍惜生命,但是珍惜生命并不仅仅意味着要安全无碍的活着,更是要有所作为。”郭峰说,珍惜生命需要重新反思生命价值,尤其是经历灾难之后幸存下来的人,更需进行生命、生活的再反思、再创造、再出发,重新创造生命价值和生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