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听到了一则好消息,一则坏消息。
好消息是,我省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钱某今天上午9时30分在温州已出院。就在众人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另一则消息下午传来,杭州市发现1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但无一例外,政府采取严密防控、积极防治措施的同时,对社会及时公开信息。
从非典恐慌蔓延到甲型H1N1流感的稳定情绪,中国历经6年公共应急之历练。
平心而论,到目前为止,甲型H1N1流感在中国并未引起太大的恐慌,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及时和全面的信息公开制度,以及中国政府充分、完善和快速的应急预警和处理机制。
以这次确诊病例为例,31日上午6时30分该杭州患者被诊断为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后,至下午17时确诊,仅11个小时不到,行动之快,通报之快,超出民众期待。
诊断之迅速,体现了公共应急体系的成熟与完善,该患者从检查到确诊,要通过机场检疫、专家会诊、观察、确诊至少4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缺一不可。
更重要的一个环节亦被政府所重视——信息公开,首先是下午省卫生厅的紧急通报,随后卫生部官方网站进行了通报,当晚,杭州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通报杭州发生第一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疫情,并迅速作出各方部署。
也有网友质疑,应对甲型H1N1流感,政府是不是“反应过度”?笔者以为,政府的“反应过度”恰恰是让民众及时消化了恐慌情绪。疫情信息全民共享,也印证了政府作出“可防、可治、可控”承诺的信心和决心。
疫情面前,我们需做的,是“警而不惊”,即保持必要的警惕,科学应对,同时不必恐慌。这样,甲型H1N1流感发展的向度才能走向可控常态,疫情才能在我省完善的卫生应急体系防控下溃败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