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记者 梁国瑞 通讯员 赵军宝 王文波 7月27日舟山报道
7月20日,省会杭州的最高温度飙到了39摄氏度。远离省会的海岛舟山,温度也已经达到34摄氏度。这已经是舟山这个海岛,近年来少有的高温了。
傍晚,沈家门海鲜大排档依旧按时在海风中热闹起来。不远处,连接朱家尖和沈家门的跨海大桥,在夜空中闪着迷人的霓虹。
热风裹挟着海腥味吹过舟山人的脸颊,蒸着他们微红的皮肤。漾起在他们心头的,还有这个炎热夏季的另一个信号:缺电的季节又来了。
舟山人已经在媒体上看到了这则近几年每个夏天都会看到的消息:今年又将是舟山最缺电的一年。按照浙江省电力部门的说法,舟山将是全省11个地市里最缺电的。这个说法到了舟山,演化地更为具体——今年,是舟山用电最困难的一年。
在这个以临港产业为支柱产业的海岛,随处可见大得让人咋舌的万吨级轮船。一块块钢板被组装成远洋货轮的过程,给当地政府带来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这些大大小小的造船企业,从去年10月份开始,被死亡的黑风暴席卷,一度喘息着挣扎到了今夏。
复苏的迹象在海港的角角落落里显现。重新拿到订单的幸运儿们开始昼夜不停地开动机器,响彻海湾的轰鸣声,让海岛重新显现出往日的生机。
然而,夏季的来临,意味着又一场工业用电与居民用电博弈的开始。在刚刚看到希望的海湾上,政府“有序用电”的命令,就像“紧箍咒”一样牢牢套在了企业家的头上——很明显,舟山历史上最缺电的这个夏天,稀缺电能与复苏并发展中的临港经济间的博弈,被推向了历史的浪尖。
孤独的电网
——无法抵达的大陆电
时间回到2005年之前,海岛舟山其实是不缺电的。在2005年之前,舟山市政府在对外招商引资时,“舟山不缺电”一度是重要的筹码。
2003年到2005年是浙江电力最紧缺的三年,“有序用电”开始被频繁提及,工业用电甚至居民用电时不时地“拉闸”,“停三开四”、“停五开二”都是常有的事。
舟山之所以在全省缺电的大环境下,仍可以打出不缺电的口号,很重要的原因是孤悬海外的舟山电网,一直以来没有并入浙江大电网,浙江全网的有序用电,尚不能波及海岛舟山。而当时,舟山电网凭借自身的2个发电厂,完全可以供应刚刚起步的临港产业以及原有的其他产业。
2003年至2006年之间,浙江电网不断加大投入,发电能力大幅提高的同时,电网建设在全省铺开,电源性、网架性缺电的状况不断得到改善,“无电可用”和“有电用不了”的瓶颈真正得到了解决。一到夏天就要拉闸限电,几乎成为了历史。
戏谑的是,历史开始在舟山重演。
2005年开始,舟山的临港产业开始飞跃式发展。数据显示,仅2006年,舟山临港工业的总产值,就比2005年增长了30.4%,船舶修造业的增幅更达到了84.1%。2007年舟山延续了这样的增长势头。船舶工业产值比2006年增长近78%。从2007年开始,舟山的重工业产值开始超过轻工业。2008年,虽然面临着全球金融危机,但舟山的工业总产值仍保持了29.6%的高速增长。
工业的迅猛发展,使用电需求开始水涨船高。从2005年开始,舟山的用电量开始猛涨,并连续保持了二位数的增长,这种速度,即使是在用电量迅速增加的浙江,也排在了11个地市的第一位。
然而,舟山电网的供电能力却没有跟上用电需求的增长速度。在2002年完成舟山发电厂2号机组的投运后,舟山的供电能力一直停滞不前。
2006年,浙江改变了持续三年的缺电局面,实现了全省电力供需的基本平衡。而在浙江其他地方几乎销声匿迹的“拉闸限电”,开始频繁出现在海岛舟山。
2007年,舟山启动过C级预警,所有霓虹灯、灯箱一律停电;2008年,6、7、8三个月的有序用电天数达到42天;而2009年,舟山电网的用电缺口,预计在8万千瓦左右,用电形势空前严峻。
脱离于浙江大电网的特点,在给舟山带来几年“唯舟山不缺电”的优势后,随后而来的,是可怕的灾难——在舟山最缺电的时候,大陆电网无法有效地将电送入。
大陆的电无法输入舟山海岛,瓶颈在于输电网的制约。而这种制约,很大程度上,受困于舟山电网的改制大大落后于浙江其他地市。
一直以来,电网建设都是一种高额投资。以宁波慈溪为例,一座500千伏变电线路的全部投资,就在10亿元人民币上下。这种投入,缺少了浙江省电力公司的资金,地方政府往往显得有心无力。
受制于这种种原因,舟山电网的建设,远远落后于浙江电网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