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11月5日(实习生 朱明昊)一场“莫拉克”台风,暴露出了一些地方防洪能力的不足。现在进入了11月,这是一年中强塘固坝的黄金时期,全省各地如何利用这一大好的冬春修时期,对堤防进行查漏补缺?
记者跟随浙江省水利厅河道管理总站的人员,走访了省内一些重点防洪地区,感受了一把“冬春修”的火热。而记者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强塘固坝这一惠民工程,在帮助人民时,更应该发动人民的力量,只有引入民间资本,才能更好地建设、管理这些大堤水库。
大堤建成,搬出去的工厂又回来了
兰溪,位于浙江三大水系的交汇处,历来是浙江防洪的重中之重。住在江边的村民告诉记者,几乎每年家里都会进水。一位叫吴永喜的村民,更是因为受不了每年进水带来的损失,被迫把家中的竹编厂搬了出去。而江边的大片田地,也因为没人敢种经济作物,只能种些产出相对较低的水稻。
其实兰溪水利部门一直想解决这一问题,但苦于兰溪江上风大浪高,水深也常年在8-9米,正常的围堰造坝基本不可能实施。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兰溪在全省率先引进了“模袋混凝土浇注技术”,终于在兰溪江边筑起了一期长1公里的大堤,而2期的3公里大堤也在紧张施工中。
大堤的建成无疑给边上的百姓打了剂强心针,吴永喜开心地告诉记者,明年,他将带着他的竹编厂搬回家里来。一边的焦石村村民邵必良也指着紧贴着大堤的大片甘蔗地对记者说:“兰溪出产甘蔗,以前这边老是淹水根本没人敢种,现在有了大坝,种起甘蔗来,每亩能赚6000多元呢。”
大堤养护各出高招,民营资本加入是关键
大堤造起来了,如何养护管理是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对此,衢州想出了养护公司企业化运作的办法,把养护任务交由民间资本管理。衢州的城市防洪大堤早几年就已经建成,如今衢江上,每天都有4条船10个保洁员在江上巡视,他们按照水利、环保部门的要求进行河道清淤、大堤养护等工作。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原本又脏又乱的衢江整治得既干净又美丽。
而桐庐更是把小水库与旅游相结合,利用境内众多的水利资源办农家乐。硬是把水利工程和农家乐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东西结合到了一起。
不过在民营经济引入上,临安做得最“绝”。他们不光养护,就连规模浩大的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也交由专门的地产公司来完成。原来,临安政府准备在5年内投入2.7亿元的资金把河道南移50米。但由于耗资实在过于巨大,同时河道南移的工程要在一个汛期内完成,临安政府没能力完成,于是就想到了引入民营资本。如今该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已完成,中标的昌化城市防洪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即将在水利部门的监督下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