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成了‘金山’,活树成了现钱,‘林改’圆了我们多年的新家梦!”近日,七旬老人廖书章看着下山搬迁小区内一栋栋精巧别致的小洋房,一脸喜色,感慨万分。祖辈以来,江山市张村乡龙头店村小南坑村民地处深山,守着600多亩山林却致富无门。为摆脱贫困,廖书章和其他农户决定下山搬迁,然而资金瓶颈成了“拦路虎”。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市林权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主动上门,为他们成功流转了集体山林,获得200多万元资金,彻底解决了26户村民建房资金不足的难题。这是我市深入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所呈现的可喜一幕。
林改,活了一方经济
该市森林覆盖率67.7%,森林蓄积量600.9万立方米,森林资源较为丰富,然而长期以来,广大林农却守着聚宝盆,过着穷日子。要将青山变为“金山”,将资源优势变为发展优势,实施林地流转和林权抵押贷款是唯一出路。
“截至去年10月,我市已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02亿元,仅去年就发放贷款5055万元。”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林农和林工企业“贷款难”的成功破解,为我市林业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前些年,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资金周转不畅,市绿业有限公司举步维艰,濒临破产。林改后,凭借1200万元的林权抵押贷款,该公司大刀阔斧进行林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了林业、畜牧业、花卉种苗业、旅游等产业格局,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在我市,借林改东风实现“漂亮转身”的生动案例并不鲜见。
同时,改革释放了林业生产力,全社会投资林业的热情空前高涨。近10年来,该市不仅涌现了绿业、天行健等一批林业龙头企业,而且发展以毛竹、猕猴桃、油茶、茶叶等为主的特色林基地数十万亩,林业建设硕果累累。
林改,富了万千林农
“如今大家心里有底了,干劲更足,短短4年全乡发展猕猴桃2500亩,平均亩产值达3500元,是原有林地产出收入的2至3倍,林改为我们铺就了一条致富大道。”塘源口乡林庆祝的一番话,道出了全市广大林农的真实感受。
实施林改后,林农成了山林的主人,生产经营积极性大大提高,纷纷加大林业投入、调整种植结构,各显神通上山“淘金”。如保安乡对原有3.6万亩竹林实施了改造,建成高效生态毛竹基地2.5万亩,亩均产值达800元,是林改前的2倍。“千里富民林道”工程启动后,和其他林农一样,童日龙更是舍得投入,计划投资18万元建设一条3公里长的林区道路。他给笔者算了一笔账:道路建成后,自己1100亩竹林的亩成本可以降低60元,只需3年便可收回成本,其余30多年仅靠造路一项就可带来近200万元的利润。
村级经济壮大了,村民腰包鼓了,各地新农村建设高潮迭起。如峡口镇柴村村,通过林改,每年有了近30万元的稳定收入,村里先后实施了村庄整治、道路硬化、饮用水及有线电视安装等民心工程,还为村民统缴了合作医疗保险。如今,林改已成为拉动山区农民加快创建“中国幸福乡村”的强劲动力。
林改,美了江山生态
短短6余年,弹指一挥间。然而,如果从空中俯瞰江山大地,荒山坡、疏林地等极为少见,取而代之的是青山碧岭,满眼翠绿。我市生态面貌发生可喜变化的背后,林改功不可没。
林改分山到户后,农民对山林资源更为珍惜,保护意识普遍增强,“看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正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巩固绿化成果、保障生态安全已逐渐成为广大林农的共识。在大力改善山林绿化的同时,有的林农自发组织实行互助联防,巡山护林制止乱砍滥伐;有的在清明、重阳等节日把守主要路口和重点区域,防止火种上山引发火灾。
更令人欣喜的是,不少林农巧妙化解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如廿八都镇富强、坚强两村,以山林入股的形式与市旅游部门联合开发国家级仙霞森林公园,靠生态旅游带动当地林农致富。富强村村支书徐立新高兴地说:“山林入股后,山还是我们的山、树还是我们的树,以前我们靠砍树赚钱,现在是靠‘风景’赚钱,这都是林改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江山市实践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