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力打造“开放、亲民、文化、服务”的公共档案馆
浙江省档案馆新馆设计方案公开征求社会意见
浙江在线杭州4月26日讯(通讯员 周峰林 吴卫华)提起档案馆,您可能还有些陌生。其实,作为重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它和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一样,都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近年来,浙江省档案馆加快建设步伐,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日益被百姓所熟悉和关注。过去,档案馆同图书馆、博物馆等相比,社会公众不是很熟悉、很了解。尽管在法律上早就明确省档案馆是公共服务机构,但是其公共服务的功能发挥得不够。一般老百姓不知道省档案馆能为他们做什么?到这里能享受到哪些服务?
近几年来,省档案馆大力加强基础业务建设,拓展档案馆“开放、亲民、文化、服务”的社会功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工作理念不断创新。档案馆的服务重心由主要为党政机关服务转向为社会各界和百姓服务。大量和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档案被接收进馆,吸引了大量百姓走进档案馆,查阅利用档案资料,阅览政府公开文件,感受档案文化氛围。二是馆藏结构日益多元。省档案馆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努力将重要的经济档案、科技档案、社会档案接收进馆,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利用档案的需求。三是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档案馆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定职能部门,提供现行档案服务的功能不断增强,百姓到档案馆,不仅可以查档案、看文件,还可以观展览、看视频、听讲座。随着数字档案馆的建成,百姓足不出户,通过网络远程查档咨询已经成为现实,为百姓查阅档案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四是实行免费利用档案。老百姓到省档案馆查阅档案和文件,除了复印、翻拍、邮寄等收取少量工本费之外都是免费的,对于生活困难的用户,甚至连工本费都可以减免。真正体现了省档案馆的公益性,受到了百姓的好评。
近几年,全省档案馆建设方兴未艾,大多档案馆都被建到了文化区和繁华街区,同图书馆、博物馆等比邻相接,成为当地的文化标志性建筑。原来的省档案馆面积狭小,严重制约了各项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与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需要,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不相适应。为此,省档案馆新馆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2008年新馆建设正式立项,2009年,完成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开展了项目概念性方案设计。新馆建设树立“公共服务、安全保管、文化传承、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在结构布局上符合现代公共档案馆的要求,具有独特档案文化品味。充分体现现代公共档案馆的文化性、开放性、服务性、特色性和政治性特征。新馆馆藏收集年限为50年,现有馆藏和未来50年拟接收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将达到450万卷(册)。
省档案馆新馆位于杭州市拱墅区西部塘北地块,东靠主干道丰潭路,南面与政苑小区相邻,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就在西边不远处,北临方家北路。项目总净用地面积334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98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222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7580平方米。
作为浙江省重点建设工程,省档案馆新馆建设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不久的将来,一座集现代性、文化性、开放性和多功能性于一体的公共档案馆将亮相杭城西部。如果说浙大紫金港新校区落户杭州城西,提升了城西的整体形象,增强了当地的文化氛围,那么,不久的将来,省档案馆落户城西,与新浙大比邻而居,必将会大大提升城西的公共文化品味,为杭州“品质之城”争光添彩。
目前,新馆建设的9个预选设计方案已经形成。为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和建议,省档案馆将于4月26日至30日在杭州城市建设陈列馆(杭州市庆春路258)举行省档案馆新馆设计方案展示活动,同时在杭州网的“杭网议事厅——红楼问计”栏目中开展新馆设计方案评选活动。欢迎大家踊跃参与,为您喜欢的省档案馆新馆设计方案投上宝贵的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