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的小区
|
灾后重建的小区
|
浙江在线都江堰5月9日讯(特派记者 童俊) “现在,走进四川灾区,最漂亮的是农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这是一名普通网友对四川灾后重建的评价。
“好美”、“好快”,这是来自全国各地58名网记的无限感慨。
9日,淅淅沥沥的雨丝毫没有减弱网记回访灾区的热情,一天时间,走访了千年古堰都江堰的多个灾区重建点,亲眼目睹了灾后重建的一幕幕人间奇迹。
那曾经是一片废墟的大地上、山野间,一栋栋、一排排各具特色的崭新农房,像青草一样顽强地“生长”出来,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废墟上建起新居,人们生活得很幸福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都江堰市遭受了全域性破坏,农村居民住房受损的有13万余户。但两年来,在都江堰人创造性地重建中,奇迹天天都在发生。
溪水潺潺、绿树葱茏,一栋栋新楼房错落有致、依山而立。记者来到位于山脚下的都江堰市向峨乡鹿池新村,这里曾是2008年地震灾害的重灾区。
看到一辆辆大巴驶进自己的美丽村庄,村民们都跑出来,站在门口,他们的真诚笑脸告诉大家:“我们过上了新生活”。“每天都有人来我们这里参观”,一位抱着孩子的村民笑着说。
在天马镇金玉村九组焦家大院,记者来到村民周继华的二层小楼,客厅内宽敞明亮,沙发、背投电视、冰箱等家当一应俱全,装修也很大方。
“老房子在地震中受损严重,重建时正赶上搞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我把原来的宅基地交给集体,政府统一规划,采用统规联建的方式,才盖起了这房子。盖房、装修前后共花了16万元,其中我们自己只花了6万元。”周继华笑得一脸幸福,她告诉记者,现在这房子值40多万了。
村里的干部深有感触,原来村民居住分散,几百米盖一处房子,基础设施配套很不好搞,现在大家集中居住,水泥路修好了,水、电、气、宽带和有线电视光纤都接进来了,村里设了有垃圾桶,比原来整洁多了,城里有的东西,农村也都有了。
在翠月湖镇青城东桂院,全村的农房重建早在去年8月就结束了,一栋栋新房子在青山绿水间错落有致。在张素芬大妈家新修的二层小楼里,她正带着两个外甥玩耍:“过去那些事儿就不提了。现在孩子们都在附近打工,每个月有好几千的收入,建房的借款用不多久就能还清了。”
据悉,面对艰巨的重建任务和巨大的资金压力,都江堰市鼓励农户将符合规划的剩余宅基地交给集体经济组织,经由集体经济组织与联建户签订协议,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到永久性农房重建中来。这些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新模式,极大地推动了都江堰灾后重建速度。
地震遗址
|
漂亮的新楼房
|
把灾后重建与发展产业结合起来
震后,都江堰市的虹口乡曾因唯一通道中断而沦为“孤岛”,为了传出灾情,四名勇士曾经翻越深山重走尘封数十年无人问津的小道。
两年过去,当记者沿着平整的柏油路进入虹口乡时,虹口现在已有通往都江堰、彭州、蒲阳、龙池的四条大道。
随着道路的畅通,更多的游客来到虹口,那是因为这里的旅游、生态农业、农家乐的发展。
被誉为“西部第一漂”的虹口漂流在地震中受到沉重打击。地震后,虹口人民开始重建漂流中心并对漂流河道进行了全面整治,于去年5月1日恢复旅游接待。2009年7月11日,成功举办了震后首个虹口国际漂流节。
目前,以峡谷漂流、欢乐河谷和山地运动项目为代表的灾后旅游产业基本恢复,形成了攀岩、徒步、漂流、越野挑战、野外定向、自行车越野、沙滩排球等多种特色旅游产品。在虹口,还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点一景”的景观化新村建设格局,也就是说,十二个安置点就是十二个景点。
据统计,五一小长假仅虹口景区就接待了近4万游客。
目前,虹口乡已成功创建了国家乡村度假旅游示范区,计划在今年完成国家AAAA级风景区创建,努力打造龙门山生态旅游核心区。
在紫坪铺镇沙湾村的九鼎坪安置点,有43户居民。重建后,这里的房屋以现代建筑风格为主,融入了川西民居、徽派建筑等多种建筑风格。
在发展中,该村紧紧抓住成都市建设龙门山旅游带契机,于2009年9月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四川省首家乡村旅游合作社——沙湾乡村旅游合作社,有力整合了紫坪铺镇的乡村旅游资源。通过合作社牵线搭桥,率先将企业联营模式引入九鼎坪安置点,全方位包装打造乡村客栈。
企业按照每月10元每平方米的租金,整体租赁九鼎坪安置点村民的农房近1400平方米,村民在家门口就地实现了财产性增收。
农户通过整合房屋资源出租,仅租金收入一项,每年即可获得2.5万元左右。此外,农户通过在客栈服务、打工每月还可以挣得1000元左右的工资。
前几天,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在视察虹口乡的时候曾指出,要采取城乡统筹的思路和办法,促进一三产业联动发展,有效地解决了灾区群众的就业和长远增收问题。
是啊,灾后重建不仅仅是盖几栋房子就完事的,还要与发展产业结合起来,让人民的钱包真正鼓起来。
灾区人民过上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