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5月10日讯(记者 梁国瑞)青海玉树7.1级大地震惨烈的图景犹在眼前,网络上又不时谣传“多地地震先兆”等言论……近期频繁的地球活动,让不少人无所适从。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地震,地球是否真被“调成了震动模式”?在灾难真正来临的时候,民众如何避险逃生?参与灾后救援要具备哪些素质,志愿者与专业救援人员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
5月15日上午9时40分,中国地震局研究员、原中国国际救援队领队徐德诗教授,将来到杭州浙江省科技馆4楼报告厅,作客由浙江省《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浙江省科协、钱江晚报、浙江在线共同主办的“科学会客厅”,为网友们讲述《地震知识与城市公众如何应对重大灾害》。
快来这里抢票>> 对话中国地震局专家 请点击留言》》
徐德诗教授长期从事防震减灾技术管理工作,多次组织、参与国内外地震现场应急工作,是首次国内(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6.8级地震)、首次国外(2003年5月21日阿尔及利亚6.9级地震)紧急救援的中国国际救援队领队,曾任天津市地震局局长、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司长、震灾应急救援司司长、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建设指挥长等。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科技进步奖等。现任《中国防震减灾百科全书》应急与救援卷主编、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
徐德诗曾以大量的数据和翔实的图片,对比了汶川地震、海地地震和智利地震。他引用智利人的一句名言——“没有人能够控制自然之母,但是做好应急措施,我们可以将损失最小化”来表述自己的观点:最近地震频发,并不是世界末日的征兆,只是普通的自然现象,青年学生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对待、分析自然现象,不可盲从,更不能偏听偏信。
对于汶川、玉树地震中涌现出来的大量志愿者,徐德诗一直非常赞赏。“在发达国家,志愿者参与国际救援是很普通的现象,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中国志愿者的行动让人感动。”但他同时指出,在紧急救援方面志愿者还是缺乏训练和组织。
志愿者除了协助专业救援队伍去抢救生命外,还可以承担现场所需的救援任务。当地震发生时,当地的志愿者往往是最快赶到现场。“专业救援队与灾区有一定距离,可能会比当地志愿者更迟到达现场。”徐德诗认为,志愿者应该成为今后紧急救援中的一个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