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5月24日讯 近日,象山西周镇下芭蕉村农民赖元山给承包竹山改吃“土肥料”,粗略估算,几十亩竹山每年化肥支出少说也要几千元,现在几乎不花成本。像他一样改用“土肥料”的村民不少,村里本月出仓的自制土肥早被抢订一空。
竹山吃“营养餐”,得益于村里建起太阳能垃圾处理站。“象山有很多高山村,交通不便,化肥上山、垃圾下山的成本很高。每年春笋上市时,大量笋壳来不及处理,腐味弥漫在村庄四周,影响环境。”象山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说。笋壳、菜叶等生活垃圾其实富含营养,烂在地里可惜。为此,下芭蕉村在有关部门支持下投入3.5万元,在村外建造了一所太阳能垃圾生态处理站,试点垃圾变废为宝。
垃圾变为“营养餐”是根据农家堆肥发酵原理,经过分类,笋壳、菜叶等可腐垃圾倒入垃圾仓,阳光照射加上微生物助力让其慢慢发酵分解,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生态化。去年5月份,太阳能处理房首次开仓清理已化解的有机肥,约7吨肥料免费“还山”。
“营养餐”肥了竹山。赖元山是下芭蕉村使用“土肥料”最多的农民。去年他向竹山“喂”了3吨垃圾变的有机肥,并辅施适量速效化肥。竹山进补后,土质疏松透气,蚯蚓旺发蠕动,竹叶翠绿,竹鞭粗长,喜收了230斤优质冬笋,今年,竹笋齐发,共收毛笋10200余斤,平均亩产1500余斤,是常年产量的5倍多。
垃圾就地变废为宝,也节省了清运成本。下芭蕉村保洁员赖云才最近很轻松,因为全村80%左右的生活垃圾变成了竹山“营养餐”,半年才需要清运一回。“以前就算每天清运,也来不及清理干净。”他回忆道。
“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模式目前已开始在象山全县推广,从今年起,象山县财政将连续3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生活垃圾太阳能生态处理站建设,至今年底建成处理站100座,到2012年底建成300座,届时该县50%以上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实现太阳能生态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