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今年以来,湖州市妙西镇多个村相继办起“廉政灶”,机关干部下村办事一律在村干部或农户家搭伙。“廉政灶”真能遏制公款吃喝、铺张浪费等不正之风?
6月初,湖州市吴兴区农业合作银行的两位工作人员一早赶到妙西镇王村村,为村民办理惠农卡。忙到中午,两人主动提出吃“廉政灶”。“村民吃啥,我们就吃啥。”他们说,“这‘廉政灶’的名声可早就传开了,虽然没有大鱼大肉,却添了不少乡情。”
接待费降八成
去年,湖州市第一只“廉政灶”诞生在王村村。谈起办“廉政灶”的初衷,村委会主任沈建芳打开话匣子:“多年来,王村村一直是镇里的经济薄弱村,村集体经济固定收入全靠房屋出租,一年6万元都不到。”
村集体经济收入少得可怜,可前几年,每到公务招待,花钱却“大手大脚”。一些干部认为,在食堂接待太寒酸,下馆子才有面子。还有人把热情好客与大吃大喝等同起来,以至于吃喝风盛行,接待用餐这一“筷子尖上”的小问题,逐渐演变成村民意见颇多的作风问题。沈建芳说:“有好几年,全村的年接待费用竟占集体固定收入的三分之二。”
为刹住“吃喝风”,村两委把问题摆在桌面上公开讨论。有人提出办“廉政灶”的设想,得到村干部一致赞成,并很快实施,试点就选在村妇女主任沈梅笑家。
傍晚,记者走访“廉政灶”,正巧碰上妙西镇几名干部在灶上搭伙。笋干肉丝、青椒炒蛋、青菜粉丝汤……四菜一汤,几人围坐小方桌吃得挺香。沈梅笑说:“在农家开设‘廉政灶’既能让下来的机关干部尝尝农家菜,又能节省去饭店的开销。”
村里作出规定,公务接待一律安排在“廉政灶”,每人每餐限额约20元。公务接待开支情况列入村务公开范围,逐月公开,确保“阳光运作”。
沈梅笑给记者算了笔账:以前在饭店招待,8人一桌,不花上600元办不下来;现在她自己买菜做饭,成本还不到200元。
过去,村民形容招待费时有句顺口溜:“公款招待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自从办起“廉政灶”,这个漏洞补住了。王村村公务接待费下降80%以上,年均节约两万元左右。
省下钱办实事
餐桌上省下的钱,王村村的村两委决定全部用在为村民办实事上。
村民告诉记者,今年,王村村新修了一段800米林间道路,近10万元建设费用中,除区政府拨款外,不足部分就是用“廉政灶”省下来的招待费补的。
看到新修的林间道路通了车,63岁的种竹大户高安法很开心。宽敞的柏油路取代了崎岖山道,每吨毛竹运费可以节约两元。
“王村村还不富裕,能节省就是增收,今年下半年‘廉政灶’节省下来的钱,又能为计划要修的1.6公里林间道路作贡献了。”村里的老党员说,如今,村里修路,村民不用出钱,这个“廉政灶”的效果大家看得见。
“廉政灶”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妙西镇的东边、石山、楂树坞等村纷纷来取经,也相继办起了“廉政灶”。
楂树坞村村支书杨连生感慨道:“有了‘廉政灶’,群众看我们的眼光都不一样了。”他向记者讲起一件刚发生的事。前不久,湖州市相关领导来楂树坞村指导工作,晚饭就安排在设“廉政灶”的农家吃。市里领导也吃“廉政灶”?有些村民不相信,跑来一探究竟。结果真真切切看到电视上常见的“大领导”围在“灶”前吃晚饭。
从那以后,很明显的一个改变就是村民与村干部亲近多了,干群关系更加融洽。该镇最新的一项民意测评显示,村民对楂树坞村村班子和村干部的满意率均有明显提高。
运行中遇尴尬
然而,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一些障碍。“廉政灶”同样遭遇发展瓶颈。
记者在调查中得知,虽然大多数村民为“廉政灶”拍手叫好,但少数村干部却心存隐忧,有的还对“廉政灶”持保留意见。
“设‘廉政灶’是好事,可也让王村村‘得罪’了一些有权人,带来一些尴尬。”王村村的村党支部书记闵桂江坦言,有的部门难得来趟村里指导工作,吃顿饭都卡得这么死,将心比心,难免会有个别干部觉得这个村怎么一点不客气。
“一个村就像一户人家,需要广交朋友。”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村干部说,眼下,许多村的发展离不开上级部门的项目支持。可是,“廉政灶”让一些部门望而生畏,走动少了,关系也就淡了。久而久之,村里找人办事、争取资金也难了。
还有村干部直言不讳:“我们村搞了‘廉政灶’,如果别的村不搞,会不会吃亏?村里的发展会不会受到影响?”
也有村民觉得,在农家设“廉政灶”钱是节约了,可也扰民了。
妙西镇纪委书记蔡利亚认为,开设“廉政灶”一方面可以从严控制基层招待费用支出,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促进干部作风转变,遏制干部下基层大吃大喝的不正之风。在和村干部的交流中,有关部门也了解到村干部的这些担忧。目前,镇里已经在研究,准备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以解村干部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