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特派记者 李敏 廖小清 基地通讯员 邓孟 10月1日发自西昌
“相对而言,西昌10月份的天气没有8月份汛期复杂,技术上比夏天的对流天气要好预报一些,但我们也面临新的难关,此次任务要求零窗口发射,这就要求我们气象系统对发射窗口的雷电、降水、温度、风力风向和云量等气象要素必须进行精准、细致的预报,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担任此次任务首席预报员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江晓华高工道出了面临的重大压力。
翻阅了近30年10万张历史天气图
是压力更是动力。为确保零窗口气象保障及时准确,早在今年4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就组织预报员翻阅了1974年至今近10万张历史天气图,开展了雷暴、降水、高空大风、逐时气温预报、连阴雨等多个专题研究,系统梳理影响西昌发射场的各类天气系统,对各类天气系统的影响时间、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进行统计,并给出每种天气系统的预报指标;积极开展《西昌发射场区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等多个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解决了WRF数值预报模式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本地化开发、高原东南部气象资料四维同化等重大技术难题;修改完善天气会商作业指导书,优化天气会商过程,使天气会商的过程更加科学合理和高效。
浙江在线记者获悉,10月1日上午10时,任务指挥部将进行射前最后一次天气会商。
气象预报靠新式“武器” 运算速度2.5万亿次/秒
“气象预报光靠嘴说还不行,还得有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支撑才行。为了搞好嫦娥二号气象保障,我们气象室又引进了新式‘武器’。”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预报组组长小裴告诉本网记者,在基地气象服务保障中心机房,有一个长1米、宽0.5米、高近2米、布满密密麻麻电缆线的黑色大铁柜。
小裴介绍,这是一台5000A高性能计算机,它的主要作用是按照设计好的模式,将各种云图信息、气象要素等检测信息整合后进行高速运算,最后得出各种精细的数值天气预报产品。
“作为一台高性能计算服务器,它的峰值运算速度可达2.5万亿次/秒,用普通微机做一次预报需要一周时间,而用该计算机只需要一个小时。为嫦娥保驾护航它作用可不小。”小裴的语气中透着自豪。
30余套设备彻底检修 气象人员24小时值班
小裴介绍,除此之外,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所属的30余台套设备也在任务前被彻底检修严正以待,情报专业人员每天坚持24小时不间断值班,加强气象设备的维护,及时为预报预警提供第一手资料。
为确保新老设备关键时刻不“趴窝”“掉链”,该室经过反复论证探索,从提升装备维护保养层次入手,出台了一套“变定性为定量、变概略为精确、变笼统为详细”的装备规范化维护保养的新措施,重点加强设备操作、维护、保养、维修、报废等过程的管理控制,实行每台设备责任到人,实现了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的转变、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装备的管理效率。
任务期间,该室情报组接收处理云图气象资料1823份,及时发出雷电监测预警19次,为探寻风云动向、监测风雨出没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