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8日讯 记者昨天在嵊泗县花鸟乡采访时,听到了这样一件新鲜事:从2008年开始,有个叫余银军的村民,每年年底会准备10条民生新闻给乡党委书记猜。
孝感乡里
43岁的余银军是花鸟乡有名的孝子。1998年他辞了渔船上的工作,开始在家照顾患帕金森氏病的母亲,直至其今年7月去世,而今又照料起86岁的奶奶。他的孝心在当地传为佳话。
由于没有收入来源,余银军家的经济非常困难。2006年,花鸟乡政府给他家申请了低保,并告诉他,平时碰到什么困难,可以找乡里帮助。
挑选新闻
记者来到余银军家时,他正在日记本上挑选今年的十大新闻。他说今年他挑的第一个新闻是,今年2月份,村里有个7旬老汉到礁石边去收割野生紫菜时失踪,全村人都出去找,至今没找到人。当天他就写了篇日记《雾茫茫,全村老少心碎的一天》。“下个月底,我要把今年整理出来的十大新闻让阿拉的书记猜猜。”
余银军有记日记的习惯,从1991年开始,至今已经有20多本日记了。里面记录的有他了解到的时政新闻,更多的则是花鸟乡的民情民事。
初考砸了
2008年,余银军忽然冒出一个念头:每年乡里发生那么多事,作为乡领导一把手的张书记都了解吗?
年底前的一天,花鸟乡党委书记张四海正在办公室里办公,突然房门被推开一条缝,从外面探进一个头来,张四海一看,原来是余银军。
张四海连忙招呼:“银军啊,是不是家里碰到什么难处了?”余银军回答说,家里一切都好,然后神秘地说:“张书记,我这次来是给你出考题来了! ”张四海一听,乐了:“好啊,你先坐下,说说看。”
余银军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清了清嗓子说:“书记,我整理了几条今年以来乡里的重大新闻,我报新闻标题,你猜猜是什么事体,好口伐?”书记笑道:“啊,你跟我玩‘开心辞典’啊。”
余银军先报了一题:《一个老人的悲哀》,张四海沉思了一会,一时回答不上来是哪个老人,于是要求换题目。换了好几个题目,见书记答得并不流畅,余银军丢下一句话:“张书记,我明年还来。 ”起身就走了,留下张四海一个人愣在那里。
书记备课
后来,张四海从村民口中听到了一些议论,说自己不关心花鸟岛村民的事情,连最简单的民生事件都猜不出来。原来《一个老人的悲哀》说的是,花鸟乡有个老人病死在嵊山,身边一个亲人都没有。
张四海暗暗对自己说,以后对村民的大事小情必须更加关心和了解。打这以后,晚上吃完饭,只要有空,他都会到村民集聚的连心路一带转转,听听老百姓在说些什么,领领市面,备足功课。
2009年年底,余银军如约而至。“书记,我今天再让你猜10条新闻。一个人来岛上解决了交通问题,是什么人?”书记自信满满地回答:“是吕祖善省长。”“让全岛人兴奋的一件事是什么?”“自来水通了。”
接下来的8个问题,张四海全都答对了,余银军满意地笑了,说:“张书记啊,侬今年总算总揽全局了!”
余银军说,自己写日记是为了打发空余时间,而让书记猜民生题是希望乡里领导更多地关心百姓生活,也算是我个人对书记的“年终考核”吧。
记者手记:
从2008年开始,余银军每年年底给乡党委书记张四海出民生考题,张四海从原来连续几题答不上来到第二年的十题全对,体现了当地党委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也让类似余银军那样的低保户,有了对未来生活改善的更多期盼。
余银军是个低保户,生活靠政府资助,给当地党委书记出民生考题,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是让一把手难堪,答不上来岂不是没面子?但张四海书记却不以为杵,相反以此为动力,俯下身子贴近群众,倾听百姓疾苦,真正践行了“群众路线”。
为官就要造福一方,而前提就是要收集到基层的各种声音,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与群众打成一片。村民余银军与乡党委书记的问答,不妨可解读为是新时期“官民对话”的微缩样本。
(据舟山日报 郑元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