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硕果满枝头。几年来,广州军区某测绘大队先后取得革新成果100多项,获15项军队科技进步奖;完成重大测绘任务20多项,其中5项荣获“全军重大测绘工程建设奖”,名列全军前茅。
“这些成绩的取得,缘于大队党委着力营造枝繁叶茂的‘人才森林’。”初冬时节,笔者来到这个大队探求他们成功奥秘时,大队政委涂学建这样说。
培养人才不能“小富即安”
工程师刘合辉是制图专业的骨干,承担任务方案设计、质量把关工作,被许多官兵认为是个工作岗位“离不开”的人。
前年,他向组织递交报考研究生报告时,心情惴惴不安:“大队刚刚承担新图种设计任务,工作异常繁忙。能同意我脱产学习吗?”让他没想到的是,大队党委不仅很快批准了他的报告,还协调其他技术人员暂时接替他的工作,让他专心复习报考。刘合辉不负众望收到了测绘学院寄来的录取通知书。
“人才不充电,早晚有江郎才尽的一天。培养人才不能存在‘小富即安’思想,而要‘垒炉添薪’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况且我们也要为干部的个人成长着想。”涂学建告诉笔者,像刘合辉这样的例子在该大队还有很多。
近年来,大队本着为部队建设长远发展负责的思想,采取一系列举措提高干部能力素质。他们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军营、争当知识型军人活动,出台了《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建设若干规定和细则》等制度;每年拿出专项经费鼓励技术骨干结合本职业务上学深造;充分利用演习保障、科研攻关等契机,让年轻干部经风雨、见世面,在实践中摔打锻炼。
使用干部不是排队买票
前年3月,大队航外队列装一批“身价”昂贵的新型测绘装备。由于旧软件与新装备无法兼容,官兵们只能“望装兴叹”。
正当队里准备把新装备“打包”送回机关器材室时,工程师周旋主动请缨攻克难题。此举引来纷纷议论。有人说,软件开发不是小孩子过家家,一旦弄坏了新装备,我们赔不起。还有人说,那么多资格老的同志都没站出来,他却想“挑大梁”。
正当周旋打“退堂鼓”时,来队检查工作的时任大队长张书祥找到他说:“别想其他的,你尽管放开手脚大胆干。”不久,大队将他调入技术室专攻软件开发,并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实行“特事特办”。
在周旋的带领下,科研攻关小组历时两个月成功研发出新软件,使新装备大显神威。
“使用干部不是排队买票。谁有本事就用谁,谁有成绩就奖励谁,才能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涂学建告诉笔者,大队党委按照这一思路,大胆使用年轻有为的干部。
前年底,大队向上级推荐“全军优秀测绘技术能手”人选,一些资历较老的干部找到大队领导要求照顾。大队党委反复衡量后,决定推荐毕业时间不满3年,但工作成绩突出的助理工程师夏莅。评比活动结束不久,有个中队长岗位空缺,一些“老资格”的干部跃跃欲试。让大家想不到的事再次发生,夏莅被大队党委再次“相中”。
夏莅走马上任后,把组织的信任转化为工作动力,全身心铆在工作上。在她的带领下,中队因完成任务出色,当年荣立集体三等功。
留住人才要从“心”做起
今年初,工程师邹松柏成功研发出某快速制作系统。经专家论证,该系统使作业效率提高40%,具有30多万元的商业价值。一些地方商家得到消息后,纷纷登门造访,拿出几倍的价格购买成果专利权。有的还高薪聘请邹松柏加盟公司。邹松柏不为所动,婉言谢绝。
究竟是什么让邹松柏如此“恋家”?谈起这个问题,他说:“大队有让我心情舒畅的好环境。”
此言不虚。笔者发现,该大队的“人才森林”能保持四季常青,除了大队党委大力加强“硬件”建设外,他们还不断营造留住人才的“净土”。
针对在课题负责人排名、成果评定等方面的不良倾向,他们着力端正科研风气,制订了科技成果评审办法、课题主要完成人排序办法,倡导各级领导作表率、带好头,珍惜一线科研人员劳动成果,让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对于技术人员住房、待遇等事关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大队认真帮助解决。大队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领导该呼吁的就出面呼吁,该跑腿的就亲自去跑。
良好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磁场效应”。据了解,这个大队先后被总政表彰为“学习成才先进单位”和“培养、使用大学生干部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