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番》由下衣村演出队演出
老中青三代剪纸艺人同台献艺
附:梅渚“乡村大舞台”掀起农村“文艺复兴”
当城里人正在乐享泡吧、蹦迪、K歌等多彩的文化生活时,梅渚镇的村民们也没“闲”着。每当农闲时分,田间地头的“泥腿子”们或换上光鲜的衣裳,在村屯间展开的才艺大比武、乡村大舞台上一展绝活;或在离家不远的图书馆、远程教育室里泡上一天,恶补农业实用知识。一个小乡镇竟具有如此浓厚文艺氛围,掀起这场独特的农村“文艺复兴”运动的,正是当地为解决农民文化温饱问题搭建的“乡村大舞台”。
同众多偏远农村一样,梅渚镇也曾度过一段文化生活极其贫乏和单调的时期。梅渚镇党委书记李一峰介绍,由于农村文化阵地相对缺乏,一些农民在劳作之余无所事事,精神空虚,有的还参与黄赌毒等违法活动。随着近年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兄弟对精神食粮的需求也愈发迫切。
随着“种文化”活动广向农村延伸,为了改变农民“白天看牛群、夜里看星星”的文化荒漠困顿局面,当地开始在各行政村大规模建设文化活动阵地。除搭建了演出舞台,还配备有图书、远程教育室、科技医疗咨询台、篮球场等设施,打造一个绝佳的农民娱乐、休闲和学习之所。为使广大“土明星”能有登台亮相的机会,梅渚镇还充分利用闲置的梅渚村大会堂搭建起了一个真正的农村大舞台,同时以“舞台”为载体,长期举办文艺演出、农民文化节、才艺大比武等系列文化活动,让农民尽享文化大餐。
事实证明,这场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正激发出农民前所未有的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让乡亲们找回了文化自信。上、下山泊村的健身操队延伸到了山头、下田等村,梅渚村戏曲、乐队延伸到了马家庄、张家店、麻家田等村,成为一支支活跃在农村舞台、庭院的文艺生力军,一有机会,他们就上场“亮相”,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农民文化节文艺晚会、重大节日举行文艺表演、举办剪纸比赛等活动,培养了农村群众的兴趣,广大农民纷纷学着干,自发组建文艺表演队。目前,有该镇有老年协会乐队、古乐《十番》表演队等9支队伍,人员达250人,仅张家店村就有2支文艺表演队。就在元宵节当天,梅渚村村民自发组建的新生喜又乐俱乐部还自编自演自导了一场晚会。整台晚会中,67岁的王菊香是最忙活的一个人,不仅是晚会总策划,还登台亮相了6次,小品、舞蹈、戏曲样样在行,在她的带动下,俱乐部的队伍越来越壮大,迅速从原先的四、五人发展到了四、五十余人。
“乡村大舞台”也为百姓送来了农村科学技术、计划生育和医疗卫生知识。正如当地一些村民所言,“‘大舞台’就像文化超市,里面看的、听的、玩的什么都有,这让我们这些‘泥腿子’也能在家门口享受文化!”更重要的是,随着“大舞台”系列活动的广泛深入推进,一股清新的文明新风正悄然潜入梅渚镇农村。谈起这些年村里的变化,村民们感触颇深,“通过腰鼓队的带动,现在村民学跳交谊舞、演小品和唱歌戏的人越来越多了,村民的文化娱乐意识增强,打牌赌博的人也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