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与辛亥革命理论研讨会现场 |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所所长,研究员熊月之在演讲
|
浙江在线绍兴10月9日讯(记者 李利) 辛亥革命胜利靠两杆子,一个是枪杆子,一个是笔杆子。两杆子比较起来,在笔杆子方面革命派更占上风。
在今天上午召开的浙江与辛亥革命理论研讨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所所长,研究员熊月之对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胜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认为,清廷在宣布预备立宪以后,在意识形态方面就已完全被动。清政府不重视、不善于利用以报纸杂志为主的新式媒体,在革命党人凌厉的舆论攻势下,节节败退,民心绅心普遍丧失。于是,武昌城里的星星之火,立刻化为了燎原之势。
熊月之将辛亥革命与同样声势浩大却惨败收场的太平天国运动做了对比。“在辛亥革命过程中,革命党人牢牢地掌握着舆论宣传的主动权与进攻性,在海内外有几十份革命刊物,单在上海就有《苏报》、《民呼日报》、《民立报》等十多种。而在太平天国时期,尽管洪仁玕知道新闻纸的价值,尽管香港在1854年已有《遐迩贯珍》,上海在1857年已有《六合丛谈》,在1861年已有《上海新报》,但洪秀全没有办过一份报纸,太平天国没有办过一份报刊。”他说,“洪秀全没有构建出一套能够打动人心的话语系统,拜上帝教、天父天兄那一套,在义理上很难征服人心。就理论征服人心的能力、动员民众的方式而言,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的差异,是两个时代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