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的来源和经历结构,直接关系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与合力。各地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做好换届工作的政策要求,针对领导班子的结构性“缺陷”,放开视野,拓宽渠道,大力选拔熟悉基层情况、领导经验丰富、实践证明优秀的干部,努力增强市县领导班子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眼睛向下:基层领导和工作经历成为“硬杠杠”
市县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矛盾复杂,选配领导班子必须特别注意人选的实际工作能力。各地在换届中既看干部的“知识学历”,更看“工作学历”、“能力文凭”,让那些在一线砥砺成长、在基层埋头苦干、实绩突出的干部受重视、上得来。
突出下一级党政正职经历。市县党政正职一般要有1人担任过下一级党政正职经历是这次换届的新要求,各地在选配“一把手”时,把下一级党政正职经历作为重要标准,严尺度把关,高标准落实。辽宁换届后99个县(市、区)委书记中,77人有县级领导班子工作经历,69人担任过乡镇主要领导。江西的199名县(市、区)党政正职人选,192人有县级党政班子工作经历,有100人担任过乡镇党委书记或镇长。山西新一届县(市、区)党政班子成员中具有乡镇、县直部门正职经历的有441人,达到77.5%。
突出基层工作经历。各地坚持把基层作为发现干部的主阵地、选拔领导的主渠道,树立领导干部来自基层、选自基层的鲜明用人导向。福建168名县(市、区)党政正职有乡镇领导经历的81人,占48.2%,有企事业领导经历的19人,占11.3%。江苏连云港市配备的9名党政正职,有8名具有较长的乡镇领导工作经历。云南换届后每个县级党委班子成员中,具有3年以上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领导工作经历的均超过半数,达62.4%,比上次换届提高了16个百分点。
突出重大事件和斗争考验。各地坚持把关键时刻、重大事件中的表现作为检验干部领导水平和实际能力的“试金石”。新疆新任的8名地(州)党委书记中,7人在维稳任务繁重的南疆担任过市、县委书记,均有较丰富的做民族工作和反分裂斗争的经验。四川注重把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以及藏区反分维稳等重大任务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作为重点选拔对象。青海在市县换届中重用了4名在玉树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中表现突出的干部。
放开视野: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选出来用起来
各地把换届作为发现、培养、使用优秀干部的重要契机,广开进贤之路,集聚各界英才,市县领导班子来源更加广泛、结构更加优化。
注重在党政干部队伍中扩大遴选范围、比优择强。江苏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公推票决,产生了3市6个党政正职人选,对苏北需要补充的7名纪委书记、组织部长进行了集中选配。南京面向各区县和市级机关部门竞争选拔9名35岁左右的区(县)党委常委。上海针对黄浦区金融、商贸业比重大的特点,在全市范围内精心挑选了1名熟悉经济和金融工作的同志到该区任职。山西太原采取两次差额推荐、差额考察的办法,选配6名县(市、区)长人选。湖北黄冈市在全市范围内公推公选3名正处级、10名副处级领导干部作为县(市、区)领导班子换届的后备人选。
注重从企事业等各领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山西从省管企事业等单位集中选拔了15名40岁以下,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优秀正处长级干部担任县(市、区)长。陕西从省直机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省属企业选派50名熟悉现代农业、工业、经济、金融和城市建设的副处级干部担任县(市、区)党政副职。福建县(市、区)委领导班子成员担任过企事业领导的74人,占8.4%。江苏选拔了2名高校负责人充实到市级领导班子。
推进交流:盘活干部资源优结构增活力
交流是丰富干部来源和经历的有效手段。各地在市县换届中积极推进上下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干部交流,优化了班子结构、激发了队伍活力。青海坚持分期分批、适度调整,安排47名厅级和正处级干部在省直厅局与州(市)、县(市、区)之间交流任职。福建选拔10名任职时间长、年龄偏大、表现优秀的县(市、区)委书记到省直单位担任副厅级职务,从省直单位选派7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县(市、区)党政正职。山西从省直部门一次性集中选拔6名优秀年轻副厅级干部充实市级党政班子。各地普遍加大干部跨市县交流任职力度。福建每个市都至少有1名县(市、区)党政正职实行跨市交流任职。辽宁在全省交流市级党政正职19人、县级党政正职51人。换届中,一些地方还着眼长远储备优质干部资源,为改善领导班子来源和经历结构打好基础。吉林换届前全省三级联动开展公选,在6个市(州)各选配了1名“70后”副市长,60个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都至少选配了1名35岁以下年轻干部、女干部或党外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