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形态转型的不断加速,基层党建工作从农村、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三大传统领域,衍生拓展出既相对独立又互为关系的社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三大新兴领域,单纯的“单位党建”模式和传统教育管理手段已越来越难以胜任基层党建需求。在新形势下,如何转变基层党建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区域化党建的提出正契合当前的发展需要,通过黏合协调沟通区域内的各类社会基础单元,提高社会组织化程度和有序运作水平,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力。现以浙江台州市椒江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实践经验为例,探析区域化党建作用拓展的新方法。
区域化党建之困
区域化党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治等多方力量的集聚,需要区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资源的整合,社区成员多种关系的协调,力求满足各方利益的需求。椒江区域化党建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单位党组织和部分党员对区域化党建认同感不强。一是单位党组织对参与区域化党建的责任意识有待增强。区域化党建模式对村、社区党组织等垂直领导的党组织有较大的指导、约束作用,但对辖区内其他各类单位党组织的影响力有限,党建活动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二是个别村、社区党员对区域党组织的主体意识薄弱。目前,参与村居建设发展及党建活动更多程度上是依靠一些离退休老党员,而两新组织党员、在职党员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党员缺乏参与党建工作的主体意识。
基层党建“行政化”、“条块分割”的倾向仍然存在。一是党建工作方式还没有完全从封闭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向协调、指导、服务的开放式管理模式转变,现有党建活动缺乏吸引力和参与感。二是党建的条块分割状况虽已打破,但条块结合的组织方式还没有最后成型。实际工作中,各单位和各职能部门往往因为职能权限的不同,在村、社区事务管理中存在很多分歧,影响了党组织作用的发挥。
民生资源共享、党建资源整合的力度不够。区域化党建工作需要整合好单位党建的组织资源优势、行业党建的行政资源优势、新经济组织的物质资源优势、新社会组织的服务资源优势,搭建优势资源共享平台。
区域化党建工作方法探索
要改变当前区域化党建工作冷热不均的状况,需要从舆论引导、实施手段、工作机制、氛围营建等四方面入手,总结创新工作方法,激发广大党员、群众、社会组织的参与积极性。
树立区域化理念,创造良好舆论环境。针对当前,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各单位的认识还不统一的现状,尤其是要使区域内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实行“双重管理”阻力较大。因此,必须始终围绕巩固扩大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区的总目标,坚持舆论先行,强化舆论宣传,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执政意识和协同意识。有效凝聚区域内的各类党组织、广大党员和社会力量,着力营造良好的共建氛围,使各种组织都能在区域化党建的工作平台上找到切入点,优势互补,整体联动。
运用社会化手段,转变党建传统方式。社会化运作是相对于部门运作、独立运作而言的。社会化运作的根本属性是开放性。区域化党建格局是各方参与的党建模式,因此,在党建的运作上,也需要运用社会化的手段,改变以往自给自足的做法,按照业缘、趣缘、地缘等,进行开放式的运作。如在群众文化团队的培育上,可以集各方之力,让积极参与区域建设的企业支助群众文化团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而群众文化团队可以定期为企业进行演出。在村居联建的过程中,尤其可以思考双方的结合点,形成工作合力。
形成项目化运作,着眼党建工作有效性。把党建工作中的一些大型活动在年初通过项目化运作的形式加以固定,并划分为多个子项目,明确时间节点,加以推进。借鉴主题实践活动中的良好做法,把群众的急难愁问题,在各类联席会议上,逐一进行梳理,形成项目,逐项进行分析整改。项目化运作按“项目运作、主次有别、合理分工”的原则,以一方为主牵头运作,多方协同配合参与,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和有效性。
推进民主化进程,增强党员主体意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在构建区域化大党建中,继续加大党务公开力度,不断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积极发挥党代表常任制作用,推行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制度,使党内民主不断得以体现,党员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作者系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