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5月4日讯 今年66岁的韩永盛是余姚市新玉立宾馆工程技术部的经理。1967年参加工作以来,韩永盛敬业爱岗,自学著书,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四十多年如一日,用他的一言一行感动了无数余姚人。韩永盛先后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自学成才优秀人物”、“雷锋式好职工”、“浙江省劳动模范”、 “宁波市劳动模范”、“余姚市二轻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还当选了2007年度“感动余姚十大新闻人物”和2008“余姚改革开放风云人物”。
让我们循着韩永盛的足迹,看看他一天的生活轨迹。
4月27日凌晨不到5点,韩永盛已经自然醒来。此时用峰谷电烧好几壶热水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待他煮好稀饭,再是简单地就着一碗腌笋开始了早餐。
图1:5点25分,韩永盛简单用过早饭。
10分钟后,晨光仍有些朦胧,韩永盛已取出他的“老古董”自行车准备出发上班。
图2:5点35分,韩永盛早早准备出发。
老款的“永久牌”产于70年代,带着好奇和致敬的心态,我们征得韩老师的同意,为这架“老古董”拍摄了一张“写真照”。
图3:“古董车”写真照
清晨的街道岑静而冷清,韩永盛在前面骑行,我们驾车随后拍照。从韩永盛家到他上班的新玉立宾馆大约需要骑行20分钟,途经1座桥,7个红绿灯,遇见4个自行车的人,几处零星的早餐摊点,还有一个穿着校服的学生晨练。5点50分,城市还未完全醒来。
图4:5点50分,城市还未完全醒来。
6点左右,抵达新玉立宾馆。韩永盛很快来到他的岗位,进入新一天的工作。4月17日这一天,他的工作从检查柴油发电机开始。“宾馆用电必须确保24小时不出问题,这个柴油发电机能在突发情况下确保供电。为了万无一失,我们每一天都要例行检查,保障它正常工作。”韩永盛向我们介绍说。他提醒我们,发电机启动时会有噪音轰鸣,怕我们受到惊扰。
图5:6点15分,发电机工作正常。
建于90年代的玉立宾馆是余姚的老牌宾馆,很多设施和机械如今已显陈旧,这些大型的机器和管道架设在库房和地下室里,我们跟随韩永盛进入了这些区域,他的工作环境并不算优越。6点30分,韩永盛在地下室陆续完成了电路、水阀和中央空调的常规检查与养护工序。
图6:6点30分,韩永盛在地下室。
完成了例行的检查,韩永盛回到位于宾馆1层的办公室,开始准备每天的例会。工程技术部实行24小时制的“三班倒”,每天8点全体成员都要在办公室进行一次工作例会,拟定这一天的具体工作与分工。
图7:8点钟,例会准时开始。
在例会之前的一个多小时中,工程技术部的几位同事陆续到岗。利用这个空档,我们也和韩永盛进行了一些随机的交流。韩永盛告诉我们,今天下午他将去余姚市国税局进行一场先进事迹报告会,这是自1989年参加“余姚市学雷锋先进事迹报告团”以来,他的第239场报告会。
交谈中,韩永盛提及最多的几个词是“感谢”、“奉献”和“精神”,这些令我们熟悉又陌生的词汇从他口中道出的时候,似乎又透着一种不同的力量。他说,他曾经三次被推选为全省人大代表,后来主动腾出名额,让位给其他年轻的劳模。他说:“他们可能更需要”。他说,宾馆设备的供方曾经给他递过不菲的红包,见他坚决不受,又送来野生小黄鱼,他仍不肯接受,最后那试图送礼的人很是不服,悻然吐了一句:“我跑了全国那么多地方,从没见过像你这样的人”。也不知是抱怨还是赞许,反正韩永盛是将它当成了嘉奖。
物质的力量总是很强大,然而名和利在韩永盛面前早已变得不再重要。劳模的故事,我们先也听过很多,这般近距离的接触却是此前没有的习染。面对这个66岁的老人,你会不由自主的怀疑或者去相信一些东西。
8点整,新玉立宾馆工程技术部的例会准时开始。半个小时之后,韩永盛又回到地下室,开始了新的工作。
四月春暖,天气升温,很快要到中央空调的使用周期。按照既定的分工,韩永盛需要调试机组,更换机油,并检修电路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隐患。
图8:8点33分,韩永盛和同事为机组更换机油。
图9:8点39分,韩永盛检修电闸。
大约9点15分,韩永盛完成了这些工作,重新回到办公室。此时开始,他的工作就是等待随时可能响起的报修电话,第一时间受理并解决这些问题。
隔着一张办公桌,我们重新开始与劳模的对话,期间时而响起的电话,几次中断了交谈。9点23分,客房来电报修,韩永盛立刻前往,原是一处客房的窗帘损坏;9点55分,7楼又有标间的木质床架破损,韩永盛和同事邱青离很快完成了修固。新玉立宾馆的日常维修工作通常都是此类琐细的修修补补,没有太多的含金量,也不会产生盛大的成就感。然而从1996年开始,韩永盛就没有离开过这里。即便产权更迭,人事驿动,早已到了退休年龄的他,依然被返聘回来。“这是历任领导对我的信任和肯定,我很感谢他们,”韩永盛说:“我每次出去做报告,领导都非常支持”。在他看来,工作时间外出做报告毕竟是岗位职责以外的事。
图10:9点55分,韩永盛和邱青离很快完成了修固。
自从1967年参加工作,韩永盛先后学过电工、机修工等技术。长时间的一线实践,令他累积了经验,发现了问题,也萌发了一些想法。仅有高中文化的他先是经历了刻苦的自学和数百次的试验,相继开发出“三相自动调压器”等9项技术革新,还成功研制出每年可为企业节约20余万元的自动压水装置。同时,他利用晚上时间,整理出版了一本《常用电器线路100例》,由于书本内容通俗,一版再版,至今已发行了近50万册,成为了业界的畅销书。2007年,《常用电气线路115例(第二次修订版)》一书,获评“全国科技类优秀畅销品种”荣誉。
斑驳的桌面上,韩永盛向我们展示了他编著的图书,他回忆说:“1989年,出版社来信告知书稿可以出版赴印的时候,我当时就热泪盈眶……”是的,从1979年发心写一本电工实践类的科技书,到1989年正式出版,这期间整整十年的冷暖肝肠,不思量,自难忘。
图11:韩永盛编著的图书。
当天下午国税局的报告会中,韩永盛再次回忆起多年前他高烧未褪,蜷进被褥,倚住床头,硬是将砧板架在大腿上勉强书写的情景。面对这样的信念,我们应该肃然起敬,进而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坐标。事实上,两个多小时的对谈中,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些思考。
工程技术部的中餐十分简单,韩永盛和他的同事们如常在宾馆的食堂蒸好饭,再搭配些自带的咸菜小食就算工作餐。这天的报告会定在午间1点半进行,因此韩永盛加快了就餐的速度。
报告会在余姚市国税局进行,参会的听众是市局和来自基层税务所的干部。韩永盛告诉我们,今天报告的主题是“甘于清贫,乐于奉献”。1989年参加“余姚市学雷锋先进事迹报告团”以来,这是他的第239场先进事迹报告会。
经过饭后简短的休息,时间很快临近1点。此时韩永盛已在宾馆大堂等候我们出发,工作服换成了一件白色夹克,略显得陈旧,但是很干净。从新玉立宾馆到余姚市国税局的路程比较远,韩永盛接受了车辆接送的安排。很多余姚人都知道,此前韩永盛坚持参加报告会“不收礼、不吃饭、不接送”的“三不准”原则,余姚宣传部随行的小余再三向我们说明,“有时候韩老师去乡镇做报告,总不能骑自行车吧?”他这样说,也像是开解韩永盛。
1点30分,车辆抵达余姚市国税局,韩永盛的第239场报告会如期开始。
图12:1点30分,报告会如期开始。
“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是甘于清贫、乐于奉献。我觉得人是要有精神的,有了精神才有力量,物质重要,但精神更重要……”不知道此前238场报告会中韩永盛的开场白是否如出一辙,这个66岁的老人,在过去的45年中重复着同样的清贫和奉献。他说:“我觉得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拥有名利、财富或是金钱,而是能够发明创造、为人民服务,以及被群众理解。”
90分钟的演讲很难诠释韩永盛45年的执着,身在现场的我们和国税局的同志们一起努力消化着演讲中提及的每段经历,感受着这颗灵魂的重量。席间的掌声也不以轻快的节奏来作响,整个报告厅浸着一份厚重的感动,似乎需要我们每个人多花一些时间去反刍和思省。
图13:3点21分,韩永盛在报告会现场。
“现在我想得最多的是,如果有一天,当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希望能把眼角膜留下来捐给最需要的人,这也算是我这一生最后一次奉献吧!”韩永盛用这句话作为了第239场报告会的结尾。全场热烈的掌声中,他接过鲜花,轻轻放定桌上,又一次面向听众鞠躬。那个时候,可以看见他眼神中的笃定。
图14:3点10分,报告会结束后余姚国税局干部袁建辉与韩永盛交流。
报告会结束之后,余姚国税局年轻干部袁建辉和谷钟灵分别谈起心得,身为80后的年轻人,他们都希望能够将这份感动传承下来,将韩老师的精神发扬开去。其实奉献本身并不需要太多高尚的壮举,就像韩老师在报告会上说:“一个人做好了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奉献。”
回程路上,心绪万千。我想很多时候,是不是我们自己预设了过于庞大、过于复杂的问题,以致步履匆匆,气息浮躁,反而不容易接近快乐的本质。韩永盛的事迹和精神又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4点15分,因为报告会和采访的安排,韩永盛较往常少许提前了下班时间。他依然骑着那架“古董车”,经过20多分钟的车程,途经7个红绿灯和1座桥返回家中。在他居住的上菱新村,我们随机访问了一位姓朱的退休教师:“我们先前所了解的韩老师都是他在工作岗位上的形象,您能谈一谈作为邻居的他吗?”
朱老师让我们等一等,转身从家中取来了一张手写的信纸。我们接过来阅读,原是她准备寄给居委会的表扬信,虽然写错了韩永盛的名字,我们能读出一种朴实的文字气场,感激跃然纸面。大概他们这个年岁的人,更有相似的感触和共鸣。
图15:4点55分,邻居朱老师递给我们一封手写信件。
图16:信件内容
关于晚饭的归属,韩永盛夫妇又与我们几度陷入到纠综的局面。因为“三不准”的原则,韩永盛夫妇执意不肯和我们外出用餐,反而要尽地主之谊。颇费了一番力量,才最终说服老俩口接受折中方案——我们从小区门口买了几盒便当,围坐在他家的餐桌前开始了晚餐。
图17:5点38分,韩永盛家中的便当晚餐。
68平方的居室内,客厅的面积并不十分宽阔。一角有张小圆桌,摆着盒饭便当,一对模范夫妻举案齐眉,安之若素。旁边再有几个笑容灿烂的年轻人,时不时也要蹦出两句人生感悟什么的。
——谨以这个未及呈现的画面,作为本次“‘文明崇德余姚人’之劳模韩永盛”采访手记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