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工作多为社区(村)事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大学生村官制度给基层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新农村建设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大学生村官没走能到基层农村干事创业,而是在条件较好的机关留步了。有的大学生村官长期待在机关,处理机关事务,接触基层的机会越来越少,应对基层的能力没有练就,反而练就一身“官气”,少了“民气”。
大学身村官为什么倒在了前往农村最后一公里的路上?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大学生村官本身,从一开始考录村官的时候就没有端正的态度,大部分是想以此为跳板,踏上仕途捷径。更有的大学生村官一开始就没有树立深入基层干事创业的勇气和雄心,对村官这个概念还很模糊,错位认为村官也是“官”,认为在机关做事,不论做什么事都是一样的;二是乡镇机关为了充实人才,把村官都汇聚在机关里,从事机关事务,片面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到村干不了大事,难有作为,但试想把大学生村官放在机关又能成就多大事业呢?
笔记认为,知识丰富,且年轻活力的大学生村官更应该下派到最基层的乡村。广阔的农村大舞台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了许多实现人身价值的机遇。经过农村锻炼的大学生村官,亲力亲为处理基层事务,提高了认知度,这对村官的发展和提高都是有利无弊的。
大学生首先要树立下基层的勇气,敢于发扬不怕困难的工作作风,不作村官的“过客”,要把村官视为一份事业。其次,大学生要认清村官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敢于树立清贫朴树的工作态度,不摆村官的“官架子”,要当群众的“贴心人”。最后大学生村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业绩观,不作无为而治的庸者,而要当敢想敢为的智者。
各级组织人事部门首先要给大学生“松绑”,要敢于给他们机会,只有将他们派到多彩的农村,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促进一方经济事业发展,实现他们的自身价值,这才是村官制度的真谛。其次,上级组织部门要加强对村官的管理,杜绝村官停留在机关,引导村官流向农村,建立新鲜活力的农村干部机制。最后,组织部门要加强激励考核,建立健全村官考核制度,加强政策激励,让更多有志青年“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