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今天凌晨,一阵汹涌的钱塘江潮水划过,带走了江边的3个年轻人。虽然警方动用了很多人力物力打捞搜寻,至今仍杳无音讯,3个年轻的生命几无生还可能……
记不清这是第几次钱江潮水卷人事件,每次看到这样令人惋惜的新闻,我们总会一次次强调“安全、安全”,可强调过后,溺水事件仍然层出不穷,年年有提醒,年年依然有悲剧。
其实沿江的政府、企业都做了大量工作,尽可能杜绝悲剧发生,可悲剧并没有因此而止。记者以为,除了常规的一些提醒措施外,我们还需要出台一些更“柔性”的措施,从根本上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来看看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吧,冷冰冰数字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2011年8月17日,钱塘江大潮如约而至,观潮点惊涛拍岸掀起10米巨浪,潮水过后,3人被卷走,不幸遇难;
2010年10月10日,萧山区钱江观潮城附近8人落水,4人被救起,另外4人下落不明;
2007年8月2日,杭州七堡丁字坝处三十余人江中嬉水,被席卷而来的钱塘江水吞没,22人生还,10人遇难……
数字背后的符号,绝大多数的,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尤其以20来岁的年轻人居多,他们怀揣梦想,来到这座城市,却被潮水卷走了生命。
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我们不禁要问,悲剧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是监管不到位吗?似乎并不是。
政府修堤坝,设路障,江边贴了警示标语,电子大屏上不断滚动播放警示语,夜间还有巡逻队;沿江企业在员工入职前有安全培训,告知了钱江潮水的危险性,企业宣传窗也贴了大量安全警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沿江的政府、企业都做了大量措施,尽可能杜绝各类人员下堤坝。可以说,相关部门能提醒的,都已经告知了。可事实证明,溺水者数字仍然源源不断地增加。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在江边溺亡的,大多是一些外来务工人员,而本地居民则占了极少数。
一名负责打捞尸体的打捞工对记者这样说:“这一带有很多打工者,晚上天热难耐,就常常来此纳凉或者游泳。”
此时记者似乎明白了什么,天气炎热,而务工者居住的宿舍大多没有空调等降温设备,于是来到了江边乘凉,或者是更加危险的江中游泳。
如果在这个时候,自己的宿舍或者家中有一台空调,让室内的温度降至30摄氏度以下,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呆在室内,给亲人打个电话,或者和室友围在一起看个电视,危险的钱塘江边,就会少一个失足青年,我们的新闻报道里,也会少一个因溺水而身亡的群众。
我们已经做得够好了,但我们能不能做得更好?
记者认为,除了在企业内部增加安全教育课程,给员工宣讲钱塘江水的危险性外,沿江的企业能不能在做一些“柔性”的措施,让员工远离大自然的威胁?
给员工的宿舍都装上空调吧,给员工多一分夏日的清凉,就能让员工减一分夏日的危险。此外,在夏日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多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员工的休息时间丰富多彩,让他们不再无处可去。
沿江的政府、街道、社区能否也再给力一些?加大在江边的巡逻力量,争取在每个时段都有人巡逻,每个角落都有巡逻人员的身影,因为您的付出,换来的很可能是挽救一个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