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记者再次来到这个“环卫之家”,了解他们的近况。
打算14口人一起吃年夜饭
张英、王继红夫妇是这个家族里最早来义乌当环卫工的。2006年7月,夫妻俩来到义乌。在外贸公司干了一段时间后,夫妻俩应聘成为环卫工人。不久,张英将在天津谋生的大姐张秀芝夫妇介绍来义乌当环卫工。过了一阵,夫妻俩又先后介绍王继红的三个姐妹王秋革、王秋英、王继灵等夫妇来义乌当环卫工。
昨天下午,张英在路口早早等记者了。54岁的张英穿着一件长过膝的暗红色毛领羽绒服,蹬一双擦得发亮的黑色皮靴,脖子上系着一条白色毛绒围巾,很精神。见记者夸她,张英红了脸说,这衣服买来4年多了,一直压在箱底,靴子是好心的老板娘给的,平时扫地基本没时间穿,今天有客人来,她特地换上的。
张英家虽然只有一间30多平方米的屋子,却收拾得井井有条。一张双人床,铺着黄底红花的毯子。红纱巾铺着的冰箱顶上放着两个绿色小盆栽。门口还有一张高低铺床,也铺着干净的毛毯。高低铺床是为在上海工作的大儿子准备的。床旁边,还有一台液晶电脑,空闲时,夫妻俩就跟大儿子视频对话。门口角落里放着一只白色泡沫盒,里面铺着一层厚厚的白棉絮,一只娇小的金娃娃宠物狗躺在里头睡大觉。张英给小狗取了个好听的名字:豆豆。
豆豆是张英收养的。几个月前,豆豆生病咳嗽得厉害,原来的女主人打算遗弃它。张英见状,讨要了豆豆并抱回家,给豆豆喂药、打针,悉心照料一段时间后,豆豆精神状态好转。现在下班回家,张英喜欢逗豆豆玩。“豆豆,抬脚!”豆豆就乖乖抬起一只脚,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虽然一大家子14口人都在义乌,而且多租住在西门街一带,但大伙很少有机会聚在一块。昨天,记者提早约定了采访时间,一大家人也没能凑齐。张秋革这两天回老家照顾坐月子的女儿去了,另外有几个在岗位上,没法赶来。不过,今年除夕,大家已经约好,都聚到张英家里,大家一起吃年夜饭。
子女在老家思乡情难挨
因为环卫工作的特殊性,张英他们一大家子自从到义乌后,都没回家过春节,张英夫妇已有6年没回家,迟来义乌的王继玲也有3年没回老家了。
在义乌,张英已经连续4次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张秀芝、王继灵等都曾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虽然这个荣誉只有200元奖金,但对张英他们却是莫大的鼓励。“这荣誉证书,花钱也买不来”。
上个月,张英还被提名为十佳“感动商城”新义乌人候选人,这更让一大家子人喜出望外。“我们没想到,扫大马路也有资格参评这么高的荣誉。”张英说,不论最后能否当选,这已是对他们工作最大的肯定。
张英说,在义乌有近百名老乡从事环卫工作。这活虽然辛苦,却养活了他们的家庭。现在,每年她都能寄一笔钱回老家,改善父母、孩子的生活水平。
在义乌唯一不足的是,不能和孩子、父母团聚。王秋革有3个孩子,最小的女儿才6岁。小女儿1岁多点,王秋革就来义乌谋生,从此再没与女儿在春节团聚过。有时,大孩子带妹妹来义乌,小女儿见了她,怕生,还不肯叫妈妈,让她挺心酸。王继灵的两个儿子也才10多岁,刚来义乌那会,看到路边可爱的孩子,王继灵就疯狂想念自己的孩子。而张英在老家上初中的小儿子,每到年底就会来电话问:“妈妈,你们能不能回家过春节?”
每每这些时刻,思乡情就蔓延,恨不得立马回家跟孩子团聚。这两年,随着生活条件好转,他们当中,有的会让孩子放寒假后乘火车来义乌跟他们团聚。
每次打电话给家里的老人,老人都很牵挂他们在义乌的工作情况,总是宽慰他们,家里一切都好,叫他们在义乌好好干。新年临近,张英他们也想告诉家人:“我们在义乌挺好,你们别太挂念。”
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了这个“环卫之家”的老家———柘城县伯岗乡伯西村的村支部书记王海杰。王海杰说,伯西村有近2000名村民,六成以上村民都外出务工,其中有近百人在义乌谋生。王海杰说,他已经很多年没碰到张英他们了,挺想念的。王海杰还让记者给张英他们带句问候:“在外别太辛苦,多保重身体,有时间多回家看看。”(金晓英)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