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板在天花板上撒了图钉 江玥摄
1月16日23:36,李小姐来电:前几天我在楼下一家店吃夜宵,看到老板一家人正在天花板吊顶上撒图钉。当时我就和朋友猜想,他们撒图钉是为了防小偷。今天我又去吃了,刚坐下来,就听到一块吊顶板掉下来,回头一看,一只猫也从天花板上掉了下来,估计猫被图钉扎到,吓着了。掉下来后,猫探探头,逃走了。
记者舒俊核实报道:每到入夜时分,浙工大朝晖校区北门对面,一条小街总会在灯光和热气中慢慢沸腾起来。
小街不长,四五米宽,夹在德胜新村的农居房之间。
沿街的小吃多得数不过来,奶茶、糯米饭、麻辣烫、酱香饼、烤串……各种食物的香味混杂着,鼻子吸上一口,嘴巴就不老实了。
街上来往走着的,大多是浙工大的学生和租住在附近的年轻人,也有一些慕名前来的食客。
走到小街中段一家铺子,门前炉灶上架着一口平底黑锅,几十只金黄的锅贴在锅里嗞嗞作响。炉灶前站着三四位买锅贴的客人,店老板腰系围裙,麻利地把锅贴装进袋子,递给他们。
锅贴店门面不大,在小街上开业已逾8年,它就是李小姐说的“在吊顶上撒图钉”的小店。
流浪猫常常从天而降
小店老板心中苦恼
炉灶旁边,锅贴店老板老林问:“吃点什么,二位?”
老林30多岁,河南商丘人,来杭州已经8年多,一直在德胜新村的小吃街上谋生活。
他带我们入店,一看,不只是锅贴店那么简单。店内的大厅有100多平方米,摆着十多张桌子,墙上写着大字招牌——重庆鸡公煲。
老林笑笑:“外面卖锅贴,里头吃鸡公煲,做餐饮要走多元化路线。”
边上的老板娘听完一笑,边扫地边对老林说:“吊顶板昨晚又掉了,把好些客人都吓着了。你放图钉也不管用……”
“我再想想。”老林摇摇头,望向天花板。
小店的天花板是一片铁皮吊顶,由上百张小的吊顶板拼成。十多天前,老林刚花1万8000元,把原先的石膏板换成了铁皮吊顶。
“我没考虑到野猫的问题。天花板上的野猫真多,一只只又大又壮,在吊顶上跑来跑去。有时候猫的4只脚都站到吊顶板上,板子撑不住,猫和吊顶板就一起掉下来了。”
老林店里的吊顶装好已经十多天,其间一共掉下来3只野猫。
用老林的话说,每次掉下的猫还不是同一只,“都是肥肥壮壮,像一头头小狮子”。
“如果客人吃着吃着,野猫从吊顶上掉下来,万一还落在锅里,那不是……”
开超市的朋友建议老林,在猫常出没的方位放几枚图钉,或能化解。
老林不想伤害流浪猫,但想到自己苦心经营的生意,他还是在天花板角落放下一些图钉,想一绝后患。
不过,图钉的效果很差。1月16日晚上,也就是李小姐在店里吃东西时,一只流浪猫又飞天而降,把在座客人吓了一跳。
得知记者身份,老林也有些顾虑:“我撒图钉主要想吓吓野猫,也不想真的伤到它。如果有人知道更好的方法,麻烦告诉我。”
我们做生意的
就怕小细节影响到客人心情
野猫的出现,给老林“转型升级”的计划增加了小小的波折。
老林的锅贴店立足小吃街8年多,一直没有挪过窝。
最开始的锅贴店只有十多平方米,老林夫妻俩每天起早贪黑,擀皮、剁馅儿、包锅贴、煎锅贴,以锅贴皮的口感和锅贴馅儿的口味,在小吃街确立了江湖地位。2011年,锅贴店还登上过快报的版面,被称为“杭州一些好吃的生煎锅贴店”之一。
一个月前,老林跟老婆商量,打算扩大生意。十多天后,他交了10万多元转让费,把锅贴店屋后的饭店包了下来。
他又把锅贴店和新店打通,店门口卖锅贴,店里卖鸡公煲。
“转型升级”,也是被形势所逼。
过去8年多时间,小吃街每年都有新开的锅贴、饺子店,一年新开三四家。这些小店跟老林的锅贴店面积相近,每月房租就要三四万元。
“一般不到3个月,新开的店就会关门,可能店主觉得房租太贵了,也可能是觉得生意不好,没有钱赚。不过,我们的锅贴生意一直还不错。”
不只是小吃街上的小店,甚至一些大饭店,也常常顶不住激烈的竞争,黯然离场。
老林说,他刚刚盘下的这间饭店,在老林一家刚来杭州时就开着,不过8年里已经换过四五块招牌。
“我们刚来那会儿,饭店是做东北菜的,后来换成四川菜,再后来又换成衢州菜……老板换来换去,就我们的店没有变过。我想大概是后面的饭店不沿街,有些人不知道有这家店。我们把锅贴店和饭店打通以后,客人可以从锅贴店直接进去,所以我想鸡公煲的生意也会好的。”
问老林,竞争这么激烈,锅贴店为何能立足小吃街8年?
他说,东西的味道肯定是第一位的,老林家的锅贴经过多年改良,味道上的优势自不必说。除了味道,老林还提到服务质量,“要让客人吃舒服、开心。”
“我们做生意的,就怕小细节影响到客人心情。现在的店面这么大,做不好的话,压力很大啊!”
开店8年生意起起伏伏
如今身上多了一份责任
压力大不是空说说的,8年间几次生意的起伏又在眼前恍现。
“那些年真不容易,在杭州立足也难啊!我们刚开锅贴店的头两个月,生意不错的,后来买锅贴的人突然越来越少。”老林妻子回忆说。
老林解释说,之前他在上海学的生煎手艺,而上海的作法,馅料比较甜,杭州人吃不惯,所以生意惨淡。
第二年,锅贴店开始赔本,当时一只锅贴卖3毛钱,每天营业额连100元都不到。
老林找到原因后,试着改变馅料配方。夫妻俩把馅料改良了好多次,馅料变咸了,客人又多了起来。
2006年下半年,锅贴店生意红火,擀锅贴皮,光靠老林夫妻俩已经不够了。
“我们的锅贴皮都是手擀的,那段时间每天能用掉150斤面粉,我们只好跟机器擀皮厂订货,让他们送面皮。”
手擀变成机器擀以后,面皮水分含量变少,很容易就干了。锅贴煎好以后,皮也很快就会变硬。
细心的老林发现,许多客人吃完锅贴上层的皮和肉馅之后,底部的皮都剩掉不吃。
“生意又少了!我马上决定再换回手擀面皮,宁愿少卖一些锅贴,也要保证质量。然后客人又慢慢多了起来。”
老林的锅贴店,就这样起起伏伏,走过8年多时间,在小吃街上站稳脚跟。
如今,店面扩大了,几个老家亲戚的孩子,也跟着老林来到杭州。
老林说,孩子们相信他,跟他来杭州讨生活,自己就有一份责任。
“我告诉孩子们,只要认真做事,离家多远都站得住脚。他们现在也很努力,只要鸡公煲的生意好,我和他们就都能留在杭州。”
- “欠薪入罪”以来 浙江省29名老板被判刑
- 杭州小吃店老板自制餐券赠送老人冬日里的爱心早餐
- 淘宝举办年货节 浙江“吃货”一周淘走6800万
- 年度销售额未完成 诸暨老板自罚18小时徒步60公里
- 480万人网上扫年货 450万“吃货”淘走11亿美食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