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交替,自然界的信使总是先知先觉。比如春天,风的信使是柳芽,乍暖还寒时梢头嫩绿;水的信使是鸭,春江水暖鸭先知;而大地的信使则是笋,一声雷响破土而出,在每个惊蛰时节。
江南三月,百姓餐桌最为丰盛的食物便是笋,大量上市的雷竹笋、毛竹冬笋热闹了整个菜市场。在省林科院院长汪奎宏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该院位于临安市的雷竹笋实验基地,探寻节气之笋。
“笋非常敏感,把它比作大地的植物温度计,一点儿也不为过。”汪奎宏说。对笋的研究实行定量化管理,这里每隔一段林地就有一个直角温度计。汪奎宏说,它们是用来测量不同地表的温度,以研究出笋的生长环境,“比如雷竹笋破土而出了,人类就能知道此时土壤的温度已经在10度以上了。”
就浙江而言,一年中最先破土的是雷竹笋,百姓则称之为春笋,出笋季在整个三月,竹竿形似甘蔗,节间肿大。按习俗,雷笋上桌,就意味耕牛下田,一年的大忙季节开始了。汪院长告诉记者,在我省竹种有280多种,可食用的有100多种,常食用的则有五六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雷竹笋。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好奇:惊蛰出笋的农事经验,似乎与我们当下的消费习惯并不吻合,在每个春节前后,菜市场已有大量的雷竹笋上市。汪奎宏解释说,出笋季提前,丰富春节餐桌,受益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在省林科院的研究下,出笋规律得以科学总结:出笋前50天左右,取竹叶、砻糠覆盖在林地里,砻糠在上,竹叶或稻草在下,各铺15厘米厚。汪奎宏说,这样做好比给笋盖上保暖衣,通过人为增温,微生物在其中发酵,当温度升至10°C至15°C,笋就冒出来了。
“不过,惊蛰时节挖出来的雷笋依然是口感最好的,含糖量会比春节前后出的高出10%左右。”汪奎宏说,作为一种有机食物,现代农业对雷竹笋的驯化更多集中在出产季提前上。
目前,省林科院刚刚完成“毛竹春笋冬出高效栽培技术与示范”的国家项目,有近900万亩毛竹笋基地的浙江,这一项目的完成,对节气餐桌而言,无疑是雷竹笋的有益补充。
笋之于味蕾上的收获,则可追溯至7000年前,随着陶器的出现,有了煮、腌;继之是炖、煨;唐宋以后增加炒食;及至明清,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对寻常人家的笋食进行了梳理: “素宜白水,荤用肥猪。”如是素食,用水煮熟,略加酱油食用,“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如是伴荤,一定需用肥肉,令肥肉特有的甘味提鲜笋,待煮熟后,去尽肥肉和半锅汤,佐以醋与酒食下。直到今天,浙江人餐桌上的腌笃鲜,依然保留了此种做法。
- “竹笋之乡”富阳永昌镇:竹笋合作社 致富好搭档
- 引用附近村的水库水 “竹笋”村的水源问题解决了
- 竹笋吃起来有香米味 浙江农业王牌茶叶和竹子要升级
- 第五届中国杭州竹笋节开幕 程渭山宣布开幕
- 放鹤洲公园的竹笋不见了 只留下空控的土坑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