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友(左四)在周家寮与村民商议发展大计。
浙江日报讯 “老赵,你驻的村太偏远,换个近点的村吧?”
“村里房子还没盖完,我不放心。要换,等这摊事做完再说吧!”
这番对话,发生在今年春节后。台州黄岩区屿头乡调整驻村干部,屿头乡党委副书记王一挺找赵国友谈话。原本是对老同志的照顾,不料赵国友一口回绝。
今年56岁的赵国友,是屿头乡文化员。在他33年的驻村生涯里,先后驻过8个村,最难割舍的就是周家寮。
周家寮位于海拔600多米的山上,距乡政府有半小时车程,是全乡最偏远的村之一,村里除了种毛竹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这样的穷村,当地群众缺少发展良策,换了几任驻村干部也不见起色。
可赵国友在那一待就是5年,帮助群众通水、修路、建房子,穷山村变了样。村民都把赵国友当自家人。
记者来到周家寮,眼前是一排排崭新的三层小楼,村民戴显贵说:“要不是老赵,一辈子都不敢想能住这样的楼。”
周家寮地无三尺平,2008年赵国友刚来驻村时,村里全是木质老屋,刮风会摇、雨天要漏,一到台风天,全村人都提心吊胆。赵国友建议:集中建新房!
村民自然觉得好,就是不敢信。75岁的朱香梅说,他家早想建新房,但村里缺少合适的地方。
赵国友说,村委会办公楼旁的小山包,可以移掉,平整出15亩土地来。村民们仍是将信将疑,赵国友挨家挨户做工作。做通了村民工作后,他又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最后,村支书垫资10万元,赵国友自己垫资5万元,乡里又资助了15万元,38户有建房意向的农户每户交押金5000元,工程终于启动了。
事情真的成了,更多村民纷纷加入进来。现在,这片全新的住宅区里,排下61间地基,建成入住48间。“没想到我们这样的穷村,还能有今天。”61岁的戴兰春育有3个子女,一次性建了2间新房。现在,村里通了水泥路,家家户户喝上了自来水,村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你不是说这周请假去上海检查身体吗?”3月20日,王一挺在乡政府碰上了刚进门的赵国友。赵国友此时刚从周家寮赶回来,“这几天村里搞绿化,走不开啊。上午刚把树苗送上去。”
“他是真把村里当成家啊!”看着赵国友风尘仆仆的样子,王一挺感慨道。
赵国友在乡里资格最老,但他的位置33年没挪过。今年春节后,王一挺问他有什么要求,赵国友说,要钱!周家寮的绿化和小区护栏还没完工,还差30万元。
赵国友“爱钱”,乡长钟鹏鸥深有体会。“他每次见到我,先是谈工作,接着就为村里要钱。”钟鹏鸥摸透了他的套路,但从不泼冷水,“他工作做好了,就稳定了一方、发展了一片。”
副乡长孔宏彪与赵国友共事16年,对他相当佩服。2011年,赵国友买了辆汽车,三天两头往村里开。“周家寮这么远,跑个来回油费就要三四十元,但他从来没报销过汽油钱。”
赵国友不爱出名。去年,乡里推荐他去评先进。赵国友拒绝了:“我都老头子了,把机会让给年轻人。”
赵国友不爱求人。前些年,小女儿赵灵丽学校毕业找工作,妻子卢美娟希望赵国友找找熟人,赵国友不肯。这件事,妻子怪了赵国友好久:“私人事情,赵国友从不求人。但为了村里的工程,赵国友拉得下面子。”
大女儿赵丽在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当助产士。去年,村里一位妇女生孩子,赵国友打电话给女儿说:“他们对医院不熟悉,你带着去办办手续。”但赵国友自己每次去医院看病取药,从不叫女儿帮忙。
说起父亲,赵灵丽直喊心疼:“他身体不好,几年前动过几次大手术,现在又有糖尿病,每天吃药,还这么山上山下地跑。”
在赵灵丽印象中,父亲的工作和生活总是“分不清”,周末都常有村干部到家里来谈工作。
尽管心疼,但家人都很支持赵国友的工作。驻村事情多,家里的大小事情,妻子都一人承担。如今,两个女儿都已工作,赵国友更加心无旁骛,一心扑在工作上。
今年,乡里又把垟坑村、栅头村的驻村任务交给了赵国友,还让新来的大学生干部谷玲珠跟他学本领。“全乡最偏远的3个村,有2个在他手上。”王一挺说。
看来,退休前,赵国友是下不了高山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