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里的玉米地,到底要不要覆膜?桃湖村展开了两种方案的实地比拼。科技知识与务农经验,在这里神奇地发生碰撞。
浙江日报苍南3月25日电 自从村里成立土地合作社,将土地规模流转到锦丰农业开发公司和一家红豆杉生产企业后,苍南县灵溪镇桃湖村的田野里就新鲜事儿不断。最近,一场90后农技员和土专家的种养竞赛,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出生于1991年的农技员郑国建是这场比拼赛的发起者。10多天前,锦丰农业的7亩玉米田进入定植阶段。针对要不要给玉米覆盖薄膜,郑国建和桃湖村年已五旬的土专家余年明展开了争论。
郑国建是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毕业班学生,已经在锦丰农业实习了大半年。他不支持覆膜的理论依据是:根据气象学资料,此时昼夜温差已经不足以产生霜冻;去年有个闰月,客观上造成今年农时与往年的时间差;受温室效应影响,近几年苍南的平均气温在逐年升高。
余年明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惊蛰后春分前,玉米苗夜晚还是要覆膜保温,这样能让玉米长得更快。
锦丰农业决定辟出两块试验田,让他们真刀真枪地比拼。公司副总经理黄华晓说,锦丰农业今年首次在桃湖村生产,必须要跟当地的农户求教,吸取他们的经验。但是,公司要打造的是现代农业,仅仅沿袭经验和惯例来种植,不够科学。“我们并不想简单分胜负,我们想要做的是为土洋结合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把土专家的经验和现代农业的科学手段结合起来,摸索出规模化生产的管理标准。”
3月14日,郑国建负责的2.5亩玉米田里, 20多厘米高的玉米苗全部露天种植。玉米定植后,每一天郑国建都穿着橡皮靴泡在田里,精心侍弄植株。不远处,是余年明负责的4亩多覆膜的玉米田。
4天以后,经过仔细的对比观察,覆膜的玉米地里,由于白天温度过高,植株出现了叶片烧灼。3月18日,公司开会讨论后决定,将余年明田里的薄膜全部掀去。
黄华晓说,覆膜之争还关系到农田里的成本控制。“覆膜需要削竹篾条,撑起薄膜。白天温度高时要摘掉薄膜,晚上再盖好。浇水的时候,也要将薄膜摘掉。人工成本会大量增加。”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锦丰农业打造的生态观光农业,与余年明理解的农业已有所不同。余年明种玉米覆膜,是希望玉米提早成熟,提前上市能打个时间差,卖个好价钱。但是郑国建却考虑到,公司种植的7亩玉米是供游客采摘游之用,种植行距与普通农田就该有明显区别。
记者注意到,锦丰农业的温室大棚有温度、湿度调节仪器,严格实行数字化管理。今年初,公司还研发成功了一套可视化的生产监控系统。副总经理陆文谱打开自己的手机,就能实时调取公司生产区各重点部位的图像。“我们在千里之外也能随时了解公司的生产动态,靠几个人管理几百亩土地也将成为可能。”陆文谱说,“看我们这么做,村里人都觉得很新鲜,他们也在看我们的田野实验,看科技化到底能带来多少好处。”
田野呼唤青春力量
桃湖村的农妇们正在薰衣草花田里忙着锄草,下一步,这些薰衣草花苗将要被种植在一个个花盆里,在田野里整齐列队,等待来赏花的游客。薰衣草对外出售,游客如果一见倾心,还可以直接端起花盆就走。
郑国建对我说:“你看,这样做农业,多好玩!”这个90后技术员选择田野,一度不被家庭理解。堂哥劝他说:“爷爷是农民,你爸爸用了一代人的时间洗脚上岸经商,现在你又要回去务农么?”他回答道:“我已经决定要留下来。对我们这一代来说,工作是兴趣,这样‘玩’就能玩出成就,多好!”
现代农业呼唤青春的力量。锦丰农业的年轻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5岁。若越来越多的郑国建涌向田野,他们的青春激情、灵感勃发,将会为这一片古老的土地带来怎样的活力?我们期待田野上因此绽放出姹紫嫣红的春天!
- 高校毕业生春季公益招聘会上 企业开出给力条件
- 公交公司招聘难 金华公交涨薪破解“司机荒”
- 期货夜市有望年内推出 台州各期货公司张罗开夜市
- IPO暂停已近5个月逼迫行业洗牌 浙江PE谋变
- 长兴金发纺织涉足对俄贸易 工人忙于赶订单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