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04日讯 “一套多工位冲压设备可完成12台冲床和送料机的工作,并将人均产量从每小时1.4万只提升至3.1万只;一套自动检测系统代替原先人眼检测,使每个员工每天的检测数量从10万只提升至24万只;与此同时,可节约生产用房60%,减少耗电40%……”这是海宁晨丰灯头有限公司实施“机器换人”前后的一组对照数据。
晨丰灯头副总经理何文联介绍说,企业自主研发出多套自动化设备,投产后其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提升明显,公司的人均产值从之前的32万元提升至去年的55万元。
如今,“机器换人”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思路。海宁也有越来越多企业正在谋划或正经历一场“机器换人”革命,将智能机器引入日常的生产加工之中,使之成为应对用工荒、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新出路。
作为海宁三大传统产业之一的经编产业,“机器换人”已先行一步。在海宁万方经编的染整车间,只见十几台染色机一字排开,白坯布在里面滚动。加多少水、用多少染料、染多长时间,只要简单地输入指令,机器就能办到。公司副总经理张治平说,这不仅能减少人为操作产生的偏差,保持质量的稳定,而且能减少用工10%,减少用能20%。
“类似的全自动经编设备在海宁经编行业早已不属新鲜事物。”海宁市经编行业协会负责人说,该市高端经编机从2009年的2094台增加到2012年的3028台,数码织机从2009年的665台增加到1100台,由此也被国外设备制造商赞誉为“世界上高档次经编机最密集的地方”。
这样的成效也体现在海宁整个企业领域。数据显示,海宁市在职人员数从2009年的18.2万人减少至去年的15.7万人,劳动生产率从2009年的6.91万元/人提升至10.33万元/人,2012年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比2009年下降25%。
然而,目前在海宁的产业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旧占比较大,纺织、皮革、家具三大产业就占到该市制造业总量的近一半。“因此,就党委政府来说,继续加快推进‘机器换人、强工增效’必须成为当前海宁经济转升型级的新抓手。”海宁市领导表示。
今年,作为全省20个工业强县(市、区)建设试点之一,海宁市率先启动“机器换人、强工增效”三年行动,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装备水平和企业劳动生产率。“这是一个‘345’的概念,即让3个人完成过去5个人的工作,然后拿4个人的报酬。”海宁市经信局局长何必成说。
根据“机器换人”三年行动,海宁市将选择亩(人)均产出小、技改潜力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进行推广,确定100家试点企业给予政策扶持。鼓励这些企业以装备改造为重点,通过低端换高端、机械换数码、单台换成套、人工换智能这“四换工程”,推进智能化、自动化、集成化、生态化的机器改造。
至5月底,试点企业中已有47家企业技改项目已批或已实施,2013年计划投资27.39亿元。1至4月份,海宁市完成技改投入41.92亿元,占该市工业投资总量的80.4%,同比增长195.3%。
- 海宁投放花白鲢鱼苗20万尾
- 可广泛用作大型体育场顶棚的新产品在海宁诞生
- 浙江海宁:长三角科博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 “金龙降落”的地方——走进海宁周王庙镇云龙村
- 5月24日第三届长三角科技博览会在海宁开幕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