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14日讯 刚卖掉1200多斤的春茧,收入3万多元,王理傲的妻子笑得合不拢嘴。威坪镇岭足村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他毕业于淳安县农业技术学校蚕桑专业,养蚕30年如一日,他爱她的妻儿,也爱他的桑田绿叶金蚕银茧。
规模养蚕,一辈子不放弃的理想
王理傲是威坪镇人,有着二十多年的养蚕历史,不仅是老资格的养蚕人,还是专业的科学养蚕人。几十年来,他养蚕的数量直线上升,如今他已有了自己的养蚕基地,还聘请了7个采桑工人。
2001年县委县政府和茧丝绸公司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蚕桑产业的政策后,他看到了蚕桑生产的发展前景,于是积极响应“大田革命”的号召,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把自己原有的9亩田全部种上了桑树,从此走上了效益蚕业发展之路。
后来,王理傲承包了10多亩的桑树地,由家里的2张蚕发展到了7、8张,再到后来的10张、12张……自己村里和隔壁村的小蚕都养在王理傲家,今年春蚕就有50多张。二十多年来,蚕茧行业也同其他行业一样,经历过风风雨雨跌宕起伏,期间不论遇到低迷的行情,他从不含糊,严格遵循蚕桑生产的特点,从春夏到秋冬,从准备养蚕到采茧结束都认真对待,精心饲养。
创新意识,新桑新蚕种获得高产
王理傲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埋头桑树品种的试种、蚕品种的创新实验、桑树专用肥以及方格蔟等的创新,近几年他几乎每年都要试养一到二次新品种,且每次的产量都要高于老品种五到十斤左右,成功率几乎100%。在2001年“大田革命”中,全县掀起了种新桑热潮,他首先把自己的9亩良田种上了新品种“农桑14”,并一举获得了成功,还带动了一片。近几年来,茧丝绸公司推广桑树专用肥,他二话没说,先是自己定了1500斤进行了试施,当年桑叶收成就获得了高产。他还把以前古老的蜈蚣蔟改成了现有的纸片方格蔟,使得蚕茧在上车率、色泽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从此,他口袋里的钱更鼓了,还盖上了四层楼房,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创新、规模养蚕大户。
王理傲养的蚕宝宝是出了名的质量好,总结秘诀,他说,“一个我是蚕桑专业毕业,有专业技术的同时也是我毕生的理想;另一个,茧丝绸总公司给我们培训的‘十天养蚕法’效果甚显,现在的年轻人可以多学学,当做一个事业来干。”王理傲养蚕致富以后,也不忘向群众传授致富经验,给他们提供技术指导。
“军功章”也有贤内助的一份功劳
半夜3点多,王建英悄悄地爬起来,她尽量不惊动她的丈夫和孩子。蚕室里,蚕宝宝都全都仰着头等待着这位全力辅助王理傲的贤内助。桑叶一筐一筐喂下去,原本寂静的夜被蚕宝宝沙沙作响的啃食打破,回头,丈夫王理傲也早已不声不响地喂满了一张匾。
“我们有一儿一女,他为了让我们过得更好一点,还在乡村邻里承包做木工活,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给蚕消毒,每当蚕眠蚕起总不忘回家看看提青分批除沙。我苦一点不要紧,只想让他回来的时候有个温暖的家。”妻子王建英是个勤劳朴实的家庭妇女。除了请工人采桑叶,其他所有的技术活都是王理傲和妻子亲自做,有时候忙不过来,亲戚们也会给他们帮忙。“我90多岁的外婆来帮忙一个多月,她要干到晚上8点钟,一天能采100多斤茧子。”王建英说,外婆家条件很好,但很吃得起苦。“我们家条件现在也越来越好了,辛苦也是值得的。”
辛勤的耕耘就会有丰厚的收获。二十多年来,王理傲在蚕桑事业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得到了一定的回报,也为蚕桑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王理傲富了,靠种桑养蚕富起来了,也带动了一批人富起来了。
- 省科技厅副厅长丁康生来衢为企业“开药方”
- 王福庆同志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享年99岁
- 管理创新 桐乡"两改两创"撬开"二次创业"突破口
-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 访湖州市委书记马以
- 财政杠杆 导向创新——访省财政厅负责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