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一方面要“换人”,另一方面要“聚人”。不换人,整个制造业无法完成升级;不聚人,大城市建设便成一地鸡毛。
5月始,本报连续刊发九组“机器换人”系列报道,制造业领域发生的变革,事涉另一个领域的紧要问题:即产业升级了,依附于产业的工人有没有升级?
以智能机器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影响从目前看尚未真正显现,就业市场普工仍然紧缺。但此趋势已给绍兴城市化进程敲响警钟,即传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路径已被打破。
过去20多年,绍兴依托产业集聚带动城市人口集中。以绍兴县为例,庞大的轻纺制造业和轻纺市场,集聚起数十万外来流动人口,推动柯桥实现初步城市化。但这些人是否是未来大城市的人口基石?调查显示,绍兴逾190万的流动人口中,九成为初中及以下低学历劳动力。高收入型、白领型、技能型人口不仅增长缓慢,因经济不景气,部分地区甚至有减少之势。
原有流动人口素质过低,无法适应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而低端的传统制造业吸附人口功能又趋弱化,已给包括绍兴在内的长三角、珠三角诸多城市蒙上阴影。
东莞是全国流动人口最密集区域之一,外来人口高达本地人口3倍多,但近几年“东莞缺工”屡屡成为媒体头条。今年东莞普工平均工资2090元/月,同比增310元/月,升17.43%;技工平均工资2750元/月,同比增360元/月,升15.21%,但该市全年缺工仍达20万人。
绍兴也面临类似挑战。一方面,流动人口大量集中于制造加工、工程施工、餐饮服务等附加值较低的产业末端,无法成为未来绍兴大城市人口集聚的主干;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能级过低,城市经济长期滞后,城市化需要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比例过低,又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新一轮工业化。
近年来,绍兴多方探索政策创新,在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实施流动人口“同城化”待遇,并先后出台9个引进人才方面的政策。但最关键的短板——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型未能真正突破,使得从业者素质很难提升,融入城市步伐阻滞,严重桎梏了城市活力。
只有城市经济才能集聚高素质城市人口。以上海为例,2005年,该市仅15%的技术工人年薪达到4万元,但舞台灯光师的年薪已高达15万元。金融、物流、中介、休闲等服务业发展催生出大量高薪岗位,即便物流中转一线操作岗位中的桥吊司机、报关员、单证员、结算员等辅助人员,以及美容美发师、营养配餐师等岗位工资,也普遍超过制造业企业,这正是大城市之魅。
一方面要使“换下来”的工人加速成长为知识型生产者,奠定大城市人口基石;另一方面要开拓更多高薪、体面的岗位,让高素质人口加速集聚。这就要求绍兴向深圳、杭州、苏州等城市学习,加快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的转型,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一手抓大城市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完成城市化路径的切换与升级,否则,即便城市框架拉得再大,留下的仍只能是一地鸡毛。
- 告别赚快钱转身投工业 慈溪企业主再燃实业梦
- 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倡导集约高效发展
- GMC总裁论坛为制造企业支招如何把产品卖到国外?
- 湖州装备制造业“大好高” 首季增幅全省第一
- 浙江装备制造业贴上“绿色”标签引领转型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