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0日讯 在“小白礁Ⅰ号”发掘一周年之际,昨天上午,在象山猫头洋海域,执法人员潜入海底巡查古航道,这是我省管辖海域内文化遗产首次由文保、海事、海洋、渔政、海监、边防等部门进行的联合水下执法。当天,全国最先成立的镇乡级水下文化遗产联合执法工作站在象山石浦、鹤浦、高塘岛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省此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象山海域文化遗产丰富,其中东门、渔山、花岙三岛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门灯塔、渔山灯塔及花岙兵营遗址。目前初步探明,象山海域水下文化遗存有9处,占全省一半以上,是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工作区域。
昨天上午,3艘联合执法船从石浦港渔政码头出发,目的地为猫头洋海域。据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前期掌握的线索,猫头洋指定海域为一个古航道,一直以来是南来北往的海上要塞,附近渔民多次打捞出瓷器、石材等遗物,在目前考古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先对水下文化遗产赖以保存的古航道海床进行最直观的近距离巡查。
执法人员沿途利用雷达、远程视屏等科技手段,对航道进行巡查。路过东门岛时,还实地查看了东门灯塔。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我市海域执法已形成‘天地一体工程’,空中有雷达、遥感、视频监控等手段,水下有声呐等技术和专业潜水人员,扫除了巡查盲区。”
“此前,我们是在陆地、海岛、码头及水面上巡航执法,此次依托水下考古力量第一次深入海底进行水下执法,可有效掌握水下文化遗产的数量规模、保存状况,为阻止不适当的开发以及盗捞等违法犯罪行为收集了第一手资料。以后这种联合执法将常态化,一个季度至少一次。”该负责人说,“石浦、鹤浦、高塘岛在成立镇乡级水下文化遗产联合执法工作站,将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单元延伸到乡镇,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立体构架,这在全国是一个突破。”
上午10时30分,执法船到达预定海域后,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两名水下考古队员身穿潜水服,背负氧气筒,携带水下照明设备,潜入七八米深的海底,在能见度只有二三十公分、半径20米的范围内进行水下巡视。10时45分,执法人员金涛率先出水,他告诉记者:“古航道一切正常,没有人为干扰情况。”
链接
志愿者助力“小白礁Ⅰ号”文物保护
昨天联合执法人员在象山猫头洋海域水底巡视的古航道,与附近的小白礁沉船遗址属于同一个古航道。去年6月,“小白礁Ⅰ号”发掘工作被列入国家文物局重点考古项目,中国国家水下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出水包括瓷器、铜器、锡器、印章、石材在内的遗物623件,为研究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证实宁波是中外舶商进行贸易的重要场所,是国际贸易货物的转运和集散地。
昨天,“小白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队队长林国聪向记者解答了目前“小白礁Ⅰ号”的保护状况和下一步的发掘计划等问题。据林国聪介绍,“小白礁Ⅰ号”船载文物发掘后,志愿者们更加自觉保护“小白礁Ⅰ号”。“‘小白礁Ⅰ号’的发现者牟永根就是渔山岛上的渔民,他在20年前一次水下采贝作业中与‘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不期而遇,20年来不为许诺丰厚报酬打听沉船位置的不法分子所动,坚守沉船秘密,并在第一时间与浙江沿海水下考古队联系,使‘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进入国家科研机构视野。”林国聪说,“今年渔山岛上的老柯宾馆员工发现一艘船长时间停留在沉船遗址海域,便主动开船前去查看,原来是不知情的船停靠该水域休息,虚惊一场。”
据悉,1年来,宁波市水下考古工作人员收到志愿者提供的线索有二三十条,而此前每年收到的线索只有十条左右,“我们将在综合分析这些线索后,对确凿可靠的水下文物作进一步调查。而‘小白礁Ⅰ号’船体将在明年整体发掘。
- 我军今天东海实弹演习 甬台温舟部分海域禁航禁渔
- 象山海域有9处水下文化遗存 海底联合护宝全国首次
- “追责制”给乱执法戴上紧箍咒
- 宁波开展汽车市场专项执法 打击汽车销售违法行为
- 甘肃十三部门联合开展“打传销反欺诈促和谐”执法行动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