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15日讯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时下的学区房,换手率很高,房子不停地变换着新主人,他们就是奔着学区内的小学而来的。杭州庆丰新村家长的纠结不是个例,在城市化进程迅猛的当下,学区划分却没有大改变,有时候出现很滑稽的现象:离家最近的学校,并不是我的学校。这样的教育配套设置,是否能跟上城市发展的速度?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虽然对无数家长而言,“学区虐我千百遍,我待学区如初恋”是共同的心声,他们也希望这段“初恋”,能多一些沟通和变通。
离家近的学校
不一定是我的学校
向左走,是距离更近交通更便捷的学校,向右走,学区对口的却是一个舍近求远的学校,每个家长,一定会选择“向左走”。
滨江区闻涛社区白金海岸的家长也遇到了庆丰新村家长同样的烦恼:孩子就读闻涛小学,马上就要升初中,对口学区是长河中学,离家3.2公里开外,一路上要穿5个红绿灯,为什么不能升到离闻涛小学更近的高新实验学校或滨兴学校?
然而家长得到的滨江区教育局回复是,那两所中学都是小区配套学校,班额已经饱和,在闻涛中学还没建成之前,划到长河中学实乃“曲线救国”。
如果说新建楼盘的教育配套和学区划分只是新婚夫妇的拌嘴,老小区的学区问题就是老夫老妻常年积聚的矛盾了。
本报曾经报道过的文一街小学,今年就彻底爆发了。那满出来的100多号“一表生”,就是学区惹的祸。
看到文一街小学的学区范围图,不禁让人惊讶,一所只有11亩面积的小学,学区范围竟然这么大:南至文二路,东至莫干山路,西至教工路,北至余杭塘河,此范围内除“城市芯宇”楼盘外,都是文一街小学的学区,还要加上建工新村跟马塍路东面的日晖新村。
据记者了解,2011年,文一街小学学区内的户籍孩子是260人,学校刚刚能满足这些孩子的入学需求。到了今年,学校的学区没变,校园面积没变这,户籍孩子的人数却翻了一番。“学校就这些点容量,新的楼盘建起来,怎么可能不满出来?”有了今年的前车之鉴,学区里那些家有儿女、快到入学年龄的家长们开始焦虑了。
家长说法:
选好学校才是关键
现有的学区划分是不是合理?应不应该根据常住人口变化,进行及时优化?记者把问题抛到本报“钱报家长会”微博,家长各有话说。
“支持根据常住人口变化,进行及时调整,人满为患的缩小范围,招不满的可以扩大范围,期待人性化的节奏。”留下小学的麒麒妈说。
刚刚入手学区房的家长却举手抗议,“好不容易买了个学区房,调整后变没了,叫我们怎么办啊?”
有不少家长表示,学区调不调整,其实意义不大。家住新华坊的小咪妈,家有小女快上小学了,青蓝小学和文龙巷小学离家同样5分钟,学区划定是后者,“如果有的选,我们肯定会选教育质量更好的青蓝小学。”但她心里也清楚,如果把他们小区划进去,势必有小区要划出来。
而一些坐拥好学区的家长,也有了新的烦恼:大家都往名校挤,教学质量会不会打折扣?
每一次调整,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博弈。
现有的学区划分该不该调?采访中,不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中小学校长,一听到这个问题,都摇头说难。
教育部门:
划学区是件很复杂的事
杭州市教育局初教处负责任人说,学区划分是件很复杂的事,不能只看学校离家有多远。在就近原则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其他原因,比如小区教育资源的配套、学校的容量等,还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据他透露,目前学区划分微调是有的,但多是针对新建楼盘,“一个小区建起来,配套学校也会跟上。比如翠苑一区、二区、三区依次建起来,就有了翠苑一小、二小、三小。”
而一个城区所建学校的多少,跟常住人口有关,标准是这样的:每百户人家分摊到的学生数指标——幼儿园11人,小学22人,中学11人。
其中,最棘手的就是历史遗留问题。比如文一街小学,如果按学区内住宅有小孩的比率算,学区是该缩小点,“但是谁肯划出去呢?家长们掏大把的票子去购置三四万元1平方米的老房子,你把他从学区划出去,他还不跟你拼命?”
学军小学的退休老校长杨一青就深有体会,“学军小学的学区已经划得很少了,而且对口小区都是老小区,住户以老年人据多,按理说一表生人数不会多,可照样每年人满为患。”
今年“一表生”满出来的学校有个共同背景:学校本身知名度比较高,对口有一所比较好的初中。
“对于一些名校的学区,扩大还有可能,缩小却是万万不能。”十五中校长计国勇一语道破,“而且,学区划分不是一刀切那么简单,一个学区的调整,周边所有学区都会联动,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博弈。”
“其实划分学区不仅仅是解决就近入学,也是教育部门均衡和优化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原则和办法。”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育界人士说,只是这个办法,在学区房的暗流涌动中,又显得很无力。
教育界人士:
呼吁增加教育投入
“学区调整有难度,更有效的办法是,加大教育投入。”这位教育界人士说。
比如文一街小学目前面临的入学压力,跟附近一所规划中的小学没有建设有关。记者早前就从西湖区教育局相关人员处得知一个信息,文一街小学附近要增建一所小学,但如今,连征地都没有影子。
又如,在杭州市的规划中,文三街上宁巷西侧,也就是现在的文三街小学的南侧,有一块初中用地,早闻其名叫“文三中学”,却至今未见其身。其实这项规划,10年前就有了,可是到目前为止,“文三中学”的到底什么时候会开工建造,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这所学校迟迟不动工,对周边的学校特别是十三中,造成了极大的入学压力。十三中对口的小学一共有四所,分别是学军小学、文三街小学、文一街小学和行知小学,都是杭城口碑比较好的学校,生源一直居高不下。这几年,十三中每年的新生都是16个班,已经达到了极限,无力容纳更多学生,今年就有一些不是西湖区户口的“三表生”被调剂。
在十三中所对应的这片学区,以前一共有两所初中,一所是十三中,一所是学军中学的初中部。后来学军中学初高中分离,初中部变成了民办的文澜中学,能直升的公办中学就只剩下了十三中。于是,“文三中学”的建设迫在眉睫。
人大代表建议——
学区内适龄入学 人口可动态监控定时公布
学区之变,难道成了无解的难题?
西湖区人大代表、杭州第十五中学校长计国勇有个提议:能否每年在入学前半年或者更早,公布一个学区人口动态监控数据,包括每个学校的容纳量(班额和计划招生人数),以及入学预测数(一表生、二表生大概有多少),可以让家长们提前测算入学比例,调整入学对策,而不是每年到了报名时候,亡羊补牢。
动态发布学区内适龄入学人口,在操作上难不难?昨天记者走访了派出所。玉泉派出所一位警察说,只是调查数据,不难,通过系统立刻能拉出详单,但信息发布需要上级指令,目前从没有文件说可以进行发布。
而目前,个人查询某套房产里是否挂有多个户籍,可以凭相关材料查询,但查整个学区内适龄入学儿童,还不行。只有学校凭单位介绍信,可以到派出所拉出本学区内户籍适龄入学儿童信息。
“教育部门有时也不愿公布学区适龄入学人口信息,有些学生得到调剂,满足了这部分家长,另一部分又有意见,所以有时他们希望知道的人不要太多。”这位警察暗示了学校的微妙心理。
所以计国勇也说,“预知公示”需要群策群力,最理想的分工是,由区政府出面,区教育局牵头,公安局、社区各方配合。
“这样,有些家长就可以提前知道,即便买了学区房,也可能入不了学,或是被调剂,购房时会更理性。”
对此提议,有的校长持保留意见。学军小学老校长、杭州市人大代表杨一青就直言,“预知公示”还是治标不治本,“就像零择校的指挥棒下,更疯狂的学区房却是另一种‘择校移民’。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家长会择校,而是不是头疼治头,脚痛治脚。”
在他看来,“一表生”爆表,有家长热捧名校的心态,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合理分配的问题。
更危险的“副作用”的是,争抢会导致优质教育资源的衰退。采访中,热门中小学的校长们都在担忧,所谓的小班化教育、个性化教育,在爆棚的新生人数面前,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要想破解学区尴尬,只有让优势教育资源流动起来,而不是成为某一所学校的固有资产。”杨一青很支持浙江省教育厅刚刚颁布的校长教师流动制度,“建立优秀教师的轮岗机制,让优秀的校长、教师流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同时,这种流动,也有利于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的水平。”
- 价格节节攀高逐者年年递增 学区房,社会的三棱镜
- 争打“学区”牌 市场疯狂追逐之下学区房的虚与实
- 一套学区房的看房故事折射杭城“学区”热
- 学区房价格堪比豪宅 上半年杭州二手房成交平稳
- 2013上半年最后一个双休日 杭城楼市迎来开盘高峰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