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的由来,能往前追溯到何时,杭州已经退休十来年的老校长们,都说不出一个精确的年份。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入学的杭州人,都能回忆起,上学要在家门口,那时学区已经形成了。
学区概念的强化,1986年可视为一个坐标。那年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同时强调“就近入学”原则。
“可那个时候,大家都是分到哪里,就去哪里读。”在杭州天长小学老校长何慧的记忆里,她1979年开始执教那会儿,家长择校的意识还没那么强烈。但到了90年代中期,她升任校长起,最头痛的事儿就是家长对学区的纠结。
“家长向往优质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学区的重视度就越来越高。”一位校长说。
最直观的温度计,就是学区房的价格。所谓学区房,就是办学质量高的重点、名牌小学对口入学区域内的房产。现代版“孟母”为孩子上学而数次迁居的故事,开始不断上演。
记者采访了多位热门中小学校长,他们都说,每年6月的招生季,他们会把学区范围和招生计划贴到对应学区的小区里。网络化办公后,这些信息在区教育局官网上都一目了然了,点击率也绝对是最高的。
但那个时候,校长们手里还是有一部分“择校生”名额的,说白了,就是留给不在划分学区内,但学校的社会人脉网需要照顾的一些“关系户”。
这种被视为助涨优质教育资源不公的存在,从去年年初起被杜绝。“零择校”,成为当年杭州教育最明媚的一个关键词。自此,学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至高权利”。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更加疯狂飙升的房价下,却依然有同步飙升的成交量。一位房产中介告诉记者,“零择校”政策公布后,学区房的房价和成交量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 学区变一变到底有多难 名校学区只能扩缩小万万不能
- 庆丰社区调整学区,人大代表年年替家长提议案
- 家门口学校不能上 天天横穿城市主干道“舍近就远”
- 价格节节攀高逐者年年递增 学区房,社会的三棱镜
- 争打“学区”牌 市场疯狂追逐之下学区房的虚与实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