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6.26.3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6.26.3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丁云川一辈子做的事就是:留心地下的,关心地上的
2013年08月16日 06:27:08

   浙江在线08月16日讯 采访丁云川那天是8月5日,他说,这个日子对他特别有意义。

  55年前的这一天,还是初中毕业生的丁云川和小伙伴去杭州半山劳动,无意中捡到了两件骨器。

  胆子很大的他,跑到蒋庄请教马一浮(国学家、书法家、篆刻家)先生。“杭州是座古城,地上地下东西蛮多,只要留意,都是可以发现的。”国学大家的这句话,深深印刻在男孩心上。

  从此,丁云川一生所做的事,便是留心地下的,关心地上的,他对杭州文化的“拾遗”,就这样开始了。

  (以下记者简称“记”,丁云川简称“丁”)

  【拜会马一浮】 “双抢”抢到两块骨头

  我的祖上都在杭州生活,我祖父、父亲从小给我讲家族历史、名胜古迹,所以对杭州很有感情。

  记:您对杭州历史和西湖文化这么痴迷,是不是因为您是老底子的杭州人?

  丁:前年我查过家谱,我家的老祖宗是在东汉时从山东到剡县(今嵊州、新昌)的。老祖宗在剡县做县令,县令期满之后就留了下来,在新昌的南洲村隐居。

  我们这一支是从绍兴到杭州,但到我这一代也有18代了,祖上都在杭州生活,我祖父、父亲从小给我讲家族历史、名胜古迹,所以对杭州很有感情。

  记:听说您父亲也经常会拿些古董回来?

  丁:小学五年级时,爸爸买回来一块汉砖,上面有四个字“五凤三年”,我后来查朝代对照表,这是汉朝的年号,公元前55年。

  当时爸爸花了6块钱,那时米一角多一斤,6块钱好买几十斤米嘞。

  这块汉砖放在我们家桌上当砚台,父亲常用它练字,一直用到现在。

  记:所以,您也遗传了您父亲的基因,这么喜欢“捡”东西。

  丁:有我父亲的遗传,也有马一浮先生的点拨。

  我当时在杭一中(现在的杭州高级中学)读初中,刚毕业,和同学们到半山劳动,“双抢”。无意中看见烂泥里有两块骨器,洗干净后,发现一件骨器上有刀锋,另一件凿有两个孔。

  我就骑自行车到浙江省博物馆问专家,专家也不敢确定,叫我去蒋庄请教马一浮先生。

  马一浮先生名气很大,我知道他是个很有学问的老先生,就赶紧骑车到蒋庄。到了他家,管家说,先生在午睡,3点起来,我就一直等。

  3点了,马老果然下楼来,仔细看了两件骨器,说其中一件是新石器时代先民的刮削器(人们用石片制成的一种切割和刮削工具)。另一块骨器,串一根绳子就是项链嘛,说明古人也很爱美。

  后来,先生还说了一句影响我一生的话:“杭州是座古城,地上地下东西蛮多,只要留意,都是可以发现的。”

  记:所以后来,您就特别留意杭州的角角落落,包括地摊上关于杭州、西湖的东西?

  丁:别小看地摊和旧书店,只要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它的价值。

  比如文澜阁,2006年准备重修时,相关人员找了好多资料,都不知道这座皇家藏书楼的门、窗、柱子原本是什么颜色,后来馆长就托人打电话给我。

  这可是大事,颜色弄错了是要被后人笑的。

  每天下班回家后,我就开始翻阅资料。一个星期看了很多书,还是找不到。后来,我想起我在吴山收藏品市场旧书摊上,买过一本民国2年出的《西湖游览指南》,当时定价“每册大洋四角”,我跑了三趟,最后花800块人民币买回来,作者是杭州人徐珂。

  我找出来一翻,果然有记载:“梁栋栏棂,皆淡绿色,室中设几椅,作朱色,阁前假山嶙峋,有桥有洞……”

  【抢救名人墓】一天到晚呆在荒山野岭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历史文化名人是不应该忘记的。

  记:地上的东西,可以“捡”到,但地下的东西,一般只有从事考古工作才会去研究,而您却对地下的名人墓特别感兴趣?

  丁:研究杭州历史文化的人有很多,但对名人墓,有的人觉得犯忌,一天到晚呆在荒山野岭、公墓里,阴森森的,不大愿意跑。

  但我觉得,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历史文化名人是不应该忘记的,所以,我40多岁开始,“探访”这些文化名人,从保护西湖名人墓开始,作为切入点,研究杭州。

  记:怎么研究呢?

  丁:一个个山头跑。上世纪90年代,我开始关注民国时期的名人墓,林启(浙江大学前身“求是学院”创始人)、苏曼殊(诗僧)、惠兴女士(惠兴中学创始人)、林寒碧(南社诗人),这些名人墓,在1964年的一次“清理西湖墓葬”中,全部迁移到了鸡笼山的马坡岭。

  我就找当地农民带我去看。唉,当时,他们的墓地与散落在荒山野岭的无主坟墓,几乎没什么区别。我马上写信给市领导,希望修墓,并把他们事迹写出来。

  在写林寒碧的事迹时,在一本名叫《南社人物传》的书里,我发现林寒碧女儿林隐的地址,她已经90岁了,我就给她写了封信,她激动得不得了。名人墓建好后,她来了杭州,告诉我:我这辈子最后一件心事了了,今后我到杭州来,就有地方去走走了。

  记:重修这些名人墓,比如沈括(北宋科学家),您也颇费了些周折?

  丁:2001年,我在《古今谈》杂志上,看到沈括的墓在安溪太平山,这么有名的人,我一定要去看看。但到了那里,却没见到墓,墓道已经被一个单位占用,被围墙隔断。

  我心里很难受,马上写了一篇文章《沈括墓的坐标在哪里》,引起了有关部门注意。

  当时,这块地方已经被这个单位征地征掉了,搞方案的人看到我,不大高兴:你就是丁云川,我们方案都做好了,你还要叫我们把地划出来?

  我说,沈括墓就这么一个,我们要对得起他。最后,他们只好划出3亩地,这个杭州老乡的墓,终于保下来了,现在还成了一个景点。

  【湖山守护者】西湖的山是不能再生的

  启功先生说,你搞历史研究的,要到七八十岁,有了积累,才有说话的份。所以,我才刚刚开始呢。

  记:今年5月有件事闹很大,就是南屏山开隧道的事。很多人认为,隧道穿南屏山而过,既能缓解拥堵问题,又能打通净寺和放生池,您为何坚持不能开?

  丁:1983年,一位国家领导人到杭州,在玉皇山上,突然听到炮声,就问,怎么西湖上会有炮声?陪同的人跟他讲,这是开山取石,为造水泥用。他说了一句话:西湖的山是不能再生的,西湖要保护啊。

  利用西湖的山开隧道,这是最简单的办法,哪里堵,就往哪里挖。但是,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南屏山、夕照山一带有雷锋夕照、南屏晚钟,这都是西湖老十景啊,还有北宋司马光的刻石,南宋慧日峰的刻石。净寺就在慧日峰下,一千多年了都是如此,怎么能动半分?西湖的山,是不能再生的。

  记:您之前退而不休,以后“二次退休”后,您打算做点什么?

  丁:启功先生说,你搞历史研究的,要到七八十岁,有了积累,才有说话的份。所以,我才刚刚开始呢。

  记:杭州是个文化古城,还有哪些“秘密”,您特别想挖掘?

  丁:比如当年白居易在杭州造的白堤,可不是我们现在的白堤,那么到底在哪里?

  还有一个,原来的杭州钱唐县(唐武德四年,恢复余杭郡为杭州,为避国号讳,改钱唐为钱塘),到底在哪里。

  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曾任钱唐县令的刘道真在《钱唐记》里有记载:“昔一境逼近江流,县在灵隐山下,至今基址犹在。”哪一座山,才是灵隐山,如果找到了,我们就能找到钱唐县的方位。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 马黎 编辑: 陆海旻
杭州小学生书写传统

杭州小学生书写传统

每日关注
  • 保健食品中猫腻多 5万多买来的保健品只能算是食品
  • 装有47台iPad的箱子不见了 价值快递员30个月总收入
  • 杭州中小学校体育场向社会开放 一学期下来苦水很多
  • 淘宝报案控告“阿里黑” 杭州警方跨省调查引来关注
  • 59岁超市扫地大妈竟是毒贩 为了41岁男友她铤而走险
相关阅读
  • 杭州国旅张玲中的幸福梦——让旅游为百姓生活添彩
  • 让新材料溅射全球——记宁波江丰电子董事长姚力军
  • 在新安江畔,他安安心心地当了42年美术老师
  • 现实版的下沙杜拉拉 要做HR,请先学会笑
  • 重新上路的朱依依:我已越来越接近普通人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往期回顾

  • 浙江公安践行“平安浙江”大型报道
    浙江公安践行“平安浙江”大型报道
  • 迎接G20 人人讲文明——做文明有礼浙江人
    迎接G20 人人讲文明——做文明有礼浙江人
  • 开局之年谋新篇-聚焦2016全国两会
    开局之年谋新篇-聚焦2016全国两会
浙江即时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