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在线08月23日讯 因新安江而闻名的杭州建德市,东部坐落着有1700余年历史的古镇梅城。
地处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三江交汇口的梅城,曾因水运便利,成为东南形胜,古严州府治所。但时至今日,已不似昔日繁华。
随着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几年前有个问题开始凸显:小镇上不少中年精神病患者失去照顾,情绪起伏很大。
这个责任,自然落在了梅城镇派出所的民警身上。如何尝试让“照顾”走在管控处置之前?又如何让这些精神病患的家庭得到周围群众的理解?
当地群众都说,梅城派出所防区民警、协辅警们,确实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母子俩本过着封闭的生活
因为民警的介入,得到了亲人更多的关怀
8月21日,午饭时间刚过,梅城派出所民警李志红理了理警服,整装待发。
作为梅城镇治下四个村和一个社区的责任区警长,他每周都要去各村走访精神病患家庭。而这四个村里,分布着10余名精神病患者,大部分人因家庭条件限制,此前未接受系统治疗,有的存在暴力倾向。
因此在出发前,我不无担心地询问,是否需要带一些工具。
“做他们的工作,要以诚相待,带了装备,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李志红说。
大约十多分钟车程,到了一条村道边,走上一条小路,尽头是一座普通的三层楼民房。
还没进门,就听到了房子里传来响亮的女声,操一口当地土话。
“这是房东张大妈,常年患有精神疾病。她老伴一直瘫痪在床,前几年过世了,儿子也有精神疾病,我们想办法送他去医院里治疗了。”
话还没说完,房子里就走出来一位白发苍苍的中老年妇女。看到我这个陌生人,她有些顾虑,大声说了几句。不过一看到李志红,她便让出了一条道,让我们进去。
“她在说,儿子被带走了,怎么还不回来。”
“张大妈,你儿子是去治病了,很快就能回来陪你了。像之前总把他关在房间里,这样不好的。”
老人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咧开嘴笑了一下,从口袋里挖出一根香烟,却半天没找到火柴,就朝着我们大声叽咕了一番。
“他是要问我借火。”李志红笑了笑,摸出打火机想交到老人手里,但他想了想后,从口袋里摸出10块钱递了过去,“先别抽了,还是让隔壁邻居帮你多带几包火柴。”
正说着,一个中年男子从门外走了进来,拦下了李志红递出的十元钱,硬塞了回去。
“这点小事怎么好意思麻烦你,我给我阿姐买就可以了。”来人是张大妈的亲弟弟,跟我聊了起来。
“说起来有点惭愧,我知道外甥有病,但只想着不让他闹出乱子,不让他出家门就行。对姐姐的关心也不够。”他说,可是自打梅城派出所防区管理中特别加入了对精神病患家庭的照顾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家丑不可外扬,我们原先尽量不让民警和病人接触。但这几个民警却经常上门来做工作,和他们聊天。几趟上门后,母子俩都很亲近民警。”弟弟说,他有些惭愧,自己在以前很少过来,可一看到民警都做得这么好,他也不好意思了,经常过来看看姐姐。
说完,他又指指身后的民房说,这房子是在基层政府、派出所的帮忙下盖起来的。民警还给他们出了个点子,把空余的房间租出去,这样至少可以给张大妈母子换点医药费,保持一定的治疗。
这时,李志红也和张大妈道别,走了出来。坐上警车,我问李志红,他和张大妈都聊些啥。
“其实也没什么,就是她说什么,就顺着她的话接过去,有不高兴的情绪就安慰她,或者讲些笑话。”
曾经挥着菜刀迎接
现在能跟民警坐下来开玩笑
离开李大妈家,我们又走访了几户人家,最后来到了望山村下辖的王山坪自然村。
这个坐落在半山腰上的小村庄,距离派出所有40多分钟车程,但李志红说,这是他跑得最勤快的一处地方。
不过,在村中一间略显荒凉的民房院子外,李志红把我拦了下来。
“这个病人有些特殊,除了他亲弟弟和我以外,对其他人都很抵触,你还是不要进去了。”
这位病人姓潜,是个40多岁的中年男子。年轻时,他是健康的,后来因生活、工作等问题一时想不开,就得了精神病。
我只好在村里其他地方转悠,跟潜师傅家隔壁一位姓潘的村民聊了起来。
据潘师傅说,潜某前两年曾经发过病,虽然没伤到人,但把村民们都吓坏了。后来在民警的协助下,家人把他送到了建德四院住院治疗,今年3月刚刚回到家中。
这次回来,潜某似乎有所好转,但还是不和人交流,也很少出门。
“他是家中老二,下面还有好几个弟妹,但他只对一个弟弟不排斥,能够坐下来聊聊。”
因此,当民警在3月上门走访时,村民们纷纷表述了自己的担心,又怕民警经常上门会刺激他。
自此以后,潘师傅就经常看到警车带着潜某的弟弟一同来看望潜某。
“说实话,这段时间他的情况确实好了些,有时会到村边的小路上走走。他弟弟嘱托我们给他做点饭吃,他也不像刚回来那样,一见人就捏着拳头准备找菜刀。”
闲聊了大约20分钟,李志红从门里走了出来。
“以前刚来时,他确实有拿着菜刀迎接过。后来我每次都请他弟弟一起上门,几个月下来逐渐好了一些。”最近李志红尝试独自去探望潜某。
听说潜某当过兵,而李志红刚好也是从部队转业过来的,所以两人能找到共同语言,渐渐地可以坐下来聊天了,两人有时还能开几句玩笑。
回程的车上,李志红和我说:“其实和他们相处时,只要以诚相待,顺着他们的话头,不要看不起他们。他们是能感受到的。”
挨家挨户地走访
为了让每个患者得到更多重视
回到派出所,李志红摸出随身携带的一本小册子,记录下当天的情况。在其中一些人名边上,还标注着日期,最近的时间点则是在今年6月29日。
李志红说,这些日期,其实反映了派出所的些许无奈。他说起了今年6月29日发生的一起事件。
梅城派出所巡逻队员丁小平,也经常在各个村里走访精神病患家庭。6月中旬,他在一次聊天中听说辖区内一个姓李的小伙子,20多岁了却很少出门,平时少言寡语。
丁小平多次上门拜访,又向周围邻居打听,猜测小李可能患有精神疾病,但家人对外都只字不提。
向派出所反映后,丁小平还多次上门做李某父母的工作。一来二去,李某的父母也和他攀上了朋友。但是关于儿子的病情,两人却还是三缄其口,甚至不愿让丁小平和小李见面。
直到6月29日深夜,已在家休息的丁小平突然接到了小李父亲的电话。
原来,李父在外地出差,家里只有自己的妻儿和年迈的老母亲。但小李最近情绪很不好,当晚在家里拿着刀乱舞。“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找你这个朋友了。”
丁小平赶忙向所里汇报,然后开车往现场赶。路上李父又打来电话说,小李突然冲出了门,不知去向。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担心儿子精神病发作,在外面闯出大祸。
当晚,丁小平和派出所值班人员倾巢出动,最终在隔壁镇的一个网吧内找到了小李。可回到派出所后,小李的情绪很不稳定,不愿意和母亲、奶奶交流。
丁小平耐心地和小李聊着天,并向李父提出送小李去医院治疗的建议。
当晚,丁小平与小李的母亲、奶奶一起,用自己的私车将小李送往建德城区医院。
“说句实在话,这几年不管是派出所还是乡镇,对精神病患者家庭的照顾都很重视。但毕竟乡镇和城市在医疗设备上差距很大,观念也不一样。”
李志红说,在长期的走访过程中,他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村民觉得家里人有精神病是不光彩的事情,不愿意让别人知道。
“这种想法驱使他们宁愿牢牢看着亲人,把人关在家里,也不愿意接受外界的帮助。所以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加强和病人家属的沟通,要让病患家庭减小压力,又要对病人本身负责。”
- 5年前被鉴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 5年后签的合同有效吗
- 袭击民警焚烧警车 母子三人患有精神病被强制治疗
- 昨日二审开庭 死者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成双方争辩焦点
- 精神病人将人打得脾脏破裂 检察院申请强制医疗
- 行凶者被确诊为精神病人 被害人家属获赔85万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