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3月24日讯 从2010年6月1日开始,杭州市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正式成立。
其宗旨是维护医疗机构和患者双方的利益,“一手托两家”,为医患双方架起沟通的桥梁,为医疗纠纷的处理构筑方便快捷、公平公正的平台。
据杭州市医调会统计,在过去的近4年时间里,他们共受理医疗纠纷1216起,成功调解1152起,总共接待了10696人次。其中,骨伤科、普外科、心胸外科、美容科和小儿科的纠纷事件占了大多数。
每调解成功一起纠纷
就会多一份成就感
前天上午9点,记者按照约定时间来到杭州市医调会医疗纠纷受理办公室,不料隔壁的调解室里已经坐满了患者家属和医院的代表,调解员已经在耐心为双方调解纠纷。
调解员袁老师指着门上贴的工作时间表说:“医调会的上班时间是上午9点,但考虑有的外地赶来的患者来得比较早,往往8点就会开门。许多医疗纠纷没那么快解决,所以大家还经常要牺牲午休和下班时间给医患双方继续做思想工作。”
记者听说,袁老师是2012年从原单位退休后来到医调会工作的,除了日常行政工作外,他也参与具体的调解工作。“回想起以前的工作经历,这么多年并没有多少印象深刻的事情,但来了医调会之后,每次调解成功,就特别有成就感。”袁老师说。
“对于医疗纠纷的处理,老百姓可以诉诸法律,但通过医调会的协调磋商,能节省走法律程序的时间、金钱成本,最终获益的还是百姓。”
为做好调解工作
需要不断学习各种知识
据介绍,医调会成员在退休前,各自从事公安、司法、医务、行政等不同领域的工作,把他们聚到一起,刚好能发挥所长,尤其是在赔付金额的确定上,大家可以从多角度更专业地协商。
调解员诸老师曾是一位出色的神经外科医生,记者发现,他的桌子上除了医学书外,还放着很多心理、法律等其他专业领域的书籍。
“调解是一项复杂又精细的工作,对于纠纷事件中的病症情况,如何以情理说服当事人,界定赔付金额,都需要专业的知识。想要做好调解员,必须不断学习各种知识。”诸老师说。
当遇到凭自身经验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他们还会请教律师、法官、相关医学专家等,听更专业的意见。
诸老师说,曾有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太太,与某医院发生纠纷后要求赔偿3万元,折腾了3年都没解决。第一次来医调会的时候,她脾气暴躁,两句话不和就摔拐杖。
后来,他听说老太太信佛,于是就借了佛学的书,下一次协商就用佛理跟老人家讲道理,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最后,老人家与医院达成协议,由院方赔付8000元了事。
调解专家呼吁:患者及家属要理性面对现实
在医疗纠纷中,赔偿的金额往往和患者的心理期望有所出入。“调解员会尽量保护患者的利益,患者别把我们当作医院的人,要给予调解人员宽容和客观的对待。”诸老师说。
曾有一对外地夫妇来杭州打工,3岁儿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发病时送到某医院抢救。不料在门急诊转送过程中,孩子的病情突然加重,最后没能救回。
此后,患方要求院方赔偿20万元,被拒绝后在医院内拉横幅,甚至同保安大打出手。后来,经过案情分析和专家评估,双方达成一致协议,由院方赔偿2.5万元。
曾经做过临床医生的诸老师对此颇有感触,“多年前做脑外科手术,十人中能救活一个就被称赞,如今有一个人没救活,患方就会来责难。一方面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患者的期望值跟着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医学非常有局限性,不是所有的病都能医好,这就是医患双方最大矛盾所在。”
另外,几位调解员老师也提醒,准备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医疗纠纷的病患及家属,医疗纠纷案件在责任和过错的认定上同普通案件不同,应尽量选择有医学知识背景的律师。
- “医疗有限论”为什么喊不响
- 人大代表建言把医疗纠纷移至院外 对暴力袭医“零容忍”
- 医疗纠纷官司如何审理 浙江省高院推崇杭甬模式
- 杭州宁波医疗纠纷案最集中 写病历不规范可能埋隐患
- 浙江法院5年受理医疗纠纷4000余件 出台措施严打医闹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