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1日讯 “杭州市区内涝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城西、上泗、城北、下沙、滨江、老城区地势低洼区。如今,大城西有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湖科技经济园,文一西路、古墩路沿线硬化已成蔓延态势,更多的河道、湖塘、湿地被侵占或被填埋,大城西排涝水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昨天,杭州市政协围绕治理水环境举行专题常委会,杭州市政协城建委发布了治理水环境的调研报告。
【现状】
城市化推进与防洪排涝建设脱节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的水域、农田、土地被填埋或硬化,演变为建成区,大量雨水无法自然渗透至地下,调蓄容量减少,积涝现象成为广受关注的城市病。
当前,杭州主城区地表硬化率24%,水体面积率10%,总体排水能力较低。而且,城市建设不按规划严格执行,致使管道实际汇水量大大高出设计排水量,造成排水倒灌现象。
长期以来,规划设计的雨水系统,已难以适应城市排水的需求,防洪标准一般为20年一遇,暴雨期一般为1年一遇(每小时承受的最大降雨量为36毫米),地块开发强度与管道排涝标准不匹配带来严重“后遗症”,现有积水易涝点治理存在“靠天吃饭”现象。
当暴雨超过标准,由于雨水管网已经满负荷,必须依靠调蓄设施、泄涝通道进行排出。市政道路排水体系布局不合理、过水断面小,一些河道、排水管道缺乏养护,特别是老城区因管径小、管道破损脱节、走向和标高发生变化等原因,原有管道的排水能力明显不足,使局部受淹严重。
目前,杭州市城区(钱塘江以北)外排钱塘江总能力只有226m3/s,即使明年三堡南排工程建成后,主城区的排江能力也只有406m3/s,无法有效调控运河等骨干河网水位,一旦遭遇长时间强降雨或强台风,城区防汛排涝形势依然严峻。
同时,运河以西纵向排水河道规模不足,淤积严重,未形成有效的排水骨干河道体系。
另外,建设工地多,存在建筑垃圾、泥浆淤积堵塞雨水管道问题。半山、馒头山区域性山洪问题突出。
【对策】
改变“只排不蓄”的城市排水理念
如何有效治理城市积涝?调研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首先,需改变过去“只排不蓄”的城市排水理念,建立城市“渗、蓄、滞、排”综合排水系统的新思路。系统性研究江、河、湖、海、溪的五水共导性,将建设重点从局部应急项目转移到系统性推进行动计划、切中要害的工程项目上,从源头上系统性地解决防洪排涝难题。
其次,控制城市开发强度,构建城市排涝水环境系统。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融入“渗蓄滞排”理念,可采取下凹式绿地、透水性地面建设或改造控制区域径流量,下凹式绿地必须充分考虑本地绿化园林特点,栽种耐水性植物。积极推进绿色建筑、生态小区建设,因地制宜地建立、推广雨水控制、雨水处理与利用系统。
最后,结合区域特点和城市治理实际,注重联动合作,建设一批跨行政区域的防洪排涝工程。必须加快闲林水库、三堡南排等大型排涝工程的建设进度,确保在明年主汛期前全面投入使用。研究利用珊瑚沙引水入城工程反向通过泵站将留下及西溪的涝水直接从大城西机排到钱塘江,减轻大城西涝水长线流经主城区缓慢进入运河的压力。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