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15全国两会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清三河”务必防反弹
2015年03月24日 06:13:56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邓国芳

  过去一年,“五水共治”成为浙江百姓耳熟能详的年度热词,各地时不我待,克难攻坚,挂图作战,强势推进“清三河”各项任务,共治理垃圾河、黑臭河一万多公里。不少群众反映,身边的河道变清了、变美了,逐渐有了记忆中的模样,这也更加坚定了我省开展“五水共治”工作的信心与决心。

  然而,河道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防止污染反弹,乃题中应有之义。今年,我省在持续推进5000公里黑臭河治理的同时,还将对去年“摘帽”的黑河、臭河、垃圾河无一漏网地进行全面检查。最近,省政府对2015年我省“五水共治”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其中传递出两个鲜明信号:一是提升“清三河”考核验收标准,特别是要把污水处理率、垃圾收集率、河道纳管率等作为量化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实行“一票否决”;二是要对创标、“摘帽”的“三河”,每年再评一次,若发现污染反弹,就重新把“帽子”戴回去。

  “清三河”时间紧、任务重,去年取得这番成绩实属不易,我省为何今年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自我加压,开年就把防止“三河”污染反弹作为重要内容来抓?这说明,浙江要打的这场治水攻坚仗,是切切实实的发展仗,绝不在于逞一时之能、建一时之功、谋一时之利。省委、省政府曾作出庄严承诺,河道治理又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旦“摘帽”河道又变黑发臭,就会前功尽弃。所以,决不能有任何松懈、留任何退路,必须以不达目标不罢休、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决心和劲头,把“清三河”进行到底。

  防反弹,首先是要确保常态长效。去年,通过截污纳管、疏浚清淤、生态治理、引水配水等措施,我省一万多公里长的河道渐渐恢复清澈,百姓拍手“点赞”。但只要各项措施没做到位,河道污染就会卷土重来。上周《钱江晚报》独立调查栏目报道,抽查杭城7条“摘帽”河道,其中6条劣V类,着实令人痛心。治污水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劳永逸,长效管理至关重要。在提升完善“清三河”考核验收标准、明确“治本”导向原则的同时,各地应全面建立“回头看”制度,完善日常化、网格化巡查机制,建立“管、治、保”三位一体责任体系。

  防反弹,关键是要落实“河长制”。确保常态长效,落实“河长制”是牛鼻子。“河长制”是浙江治水实践的一大经验和成果,曾在“清三河”工作推进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三河“摘帽”后,是否意味着河长就可以松懈了?去年,省督查组就发现有些河长在公示牌上留下的号码是虚拟网短号,有些电话拨通却始终无人接听。还有些河道,河长很多,从市领导、县领导到乡镇干部,但层层推诿责任,最后等于没有河长。今年,要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乡(镇)四级“河长制”体系,甚至要延伸到村一级,确保每一条河、每个河段都有责任人。同时,应加快推进“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以信息化手段倒逼河道长效管理。比如,百姓看到哪条河变黑了,拿出手机拍照记录,就可传到网络平台,督促河长和相关责任部门第一时间前来处理。

  防反弹,重点是要推进截污纳管。治水一年,百姓叫好声多、骂声少,但若仔细听听,就会发现骂声集中在治标与治本的讨论上。黑臭河的治理,清淤、驳坎、绿化、活水,各项都有必要,但水质的改善,最终要靠截污纳管,否则污染迟早会反弹,水质改善也会成为一句空话。特别是当前全省地表水Ⅲ类以上水比例还不到三分之二,劣Ⅴ类水占比超过10%,水质改善还有很大空间,这就需要通过截污纳管来“治本”。这也是为何“清三河”要把河道纳管率作为量化考核指标之一的原因。此外,相关数据表明,目前我省各级污水处理机构的实际污水处理率较低、运行负荷率较低、专业化营运水平较低、执行标准较低,还有很多农村新建的污水处理设施在“晒太阳”,这些方面都亟待提升。

  防反弹,根本是要抓好源头治理。水污染,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这也是浙江治水先治产业的原因。去年,位于浦阳江源头的浦江县,壮士断腕整治水晶产业,数月时间,“牛奶河”就消失不见。这几年,浙江狠抓六大重污染行业整治,就是为了彻底赶走污染源。各地要按照关停淘汰一批、原地整治一批、搬迁入园一批的要求,深化六大重污染行业整治,确保今年全面收官。浙江的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防反弹,终究是要凝聚社会力量。之江大地,水网密布。当一条河流如人体的毛细血管般,延展到浙江的某个城镇、某片田野、某处村庄时,它所折射的,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于生存和发展的态度。治污水,保清澈,或许会牵扯到许多单位、企业甚至个人的经济利益,也需要水系脉络上各个地方的互相配合与支持,更需要全民主动参与和维护的主人翁意识。否则,治水就会沦为“一些人在干、更多人在看”的一曲独唱,治理好的河道难保永久清澈,这项工作最终也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标签: 治水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