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专题】行进浙江 精彩故事
为什么李白要“飞腾直欲天台去”?
2015年05月18日 10:32:06 来源: 天台报 汪林

  苍山晨韵丁必裕摄

  李白《天台晓望》诗意施大畏韩敏韩硕

  历代吟咏天台山的文化作品浩如烟海,其中成就最高的莫过于唐诗,唐诗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李白诗、寒山诗。

  开元十三年(725),李白满怀“济苍生,安社稷”的宏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漫游壮举。

  他沿海举舟,发清溪,下渝州,出荆门,在湖北江阮与玄宗胞妹玉真公主的老师天台山高道司马承祯相遇。他见李白谈吐不凡,神采飘逸,遂赞李白具“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大鹏赋》序)”。李白以大鹏自喻,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后改《大鹏赋》)。他在游襄汉、登庐山,至金陵后,来到了广陵。开元十五年(727)夏,李白从广陵舟行至剡中:“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此句证明李白初至剡中)。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此句又证明入剡中时间为夏天)。辞君向天姥,佛石卧秋霜(《别储邕之剡中》)。”

  入剡中,是李白出蜀“东涉溟海”的预定计划:“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秋下荆门》)。”剡中的四明天姥,天台的华顶石梁,对于“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来说,的确有着巨大吸引力。他经会稽,入剡中,最后登上天台山主峰华顶,远眺溟渤后,写下《天台晓望》一诗。同期之作还有《早望海霞边》诗:“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日出红光散,分辉照雪崖。一餐咽琼液,五内发金沙。举手何所待,青龙白虎车。”上述诗篇,才真正是“东涉溟海”之作。明确了《天台晓望》诗作的时间后,李白何时重游天台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天宝六年(747),李白重游吴越。这次出游,是与好友元丹约好在会稽相会。(见任华《杂言寄李白》诗:“中间闻道在长安,及余戾止,君已江东访元丹。”)47岁的李白又再次来到天台。旧地重游。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他又挥毫写下《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另作《同友人舟行》)一诗: “楚臣伤江枫,谢客拾海月。怀沙去潇湘,挂席泛溟渤。蹇予访前迹,独往造穷发。古人不可攀,去若浮云没。愿言弄倒景,从此炼真骨。华顶窥绝溟,蓬壶望超忽。不知青春度,但怪绿芳歇。空持钓鳌心,从此谢魏阙。”

  与《天台晓望》相比,其基调已有明显的变化,他从高歌自己的理想到悲叹理想的幻灭。李白放逐归山,不仅是政治上的挫折,更为重要的是使他“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理想化为泡影。理想和现实的矛质,使李白由前期积极用世、明快乐观的诗风,变为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基调。

  李白重游吴越的行踪,亦见于天宝十五年(756)所作的《赠王判官》一诗:“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中年不相见,蹭蹬游吴越。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台。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枚。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中夜天中望,忆君思见君。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

  “中年”,古人以年过四十,谓之中年。《晋书·谢安传》:“中年以来,伤于哀乐。”李白《大鹏赋》序:“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又《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蹭蹬”意为遭受挫折。李白《赠张相镐二首》其二“晚途未云已,蹭蹬遭谗毁”,这与《赠王判官》“中年不相见,蹭蹬游吴越。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和《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华顶窥绝溟,蓬壶望超忽”等诗句相联系,证明李白于天宝六年(747)重游吴越“访前迹”,再次登览了天台山。

  综上所述,李白至少是两次登览天台山。

  文字整理汪林

标签: 天台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