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最新突发  正文
寻找浙江抗战记忆·致敬老兵⑨
在印缅战场与美军医疗队合作 胜利后成脑外科权威专家
2015年07月02日 10:01:15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浙江在线 见习记者/胡昕然
【摘要】 94岁的柴亮,父母都曾在德国留学,自己曾考入中央大学医学院。重庆被日军飞机轰炸后,他从废墟中捡起一块弹片,用毛笔记下了日期和四个字:勿忘今日。

  前言:70年前,烽火连天神州碎,一场“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的全民抗战,使这个近代饱受外侮的古老民族跻身世界四强之列。

  胜利丰碑之下,有领袖的智慧和爱国将军们的运筹,但更多的是千千万万默默无名士兵们的血肉、志力和精魂。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飘荡、飘荡”,正是有了他们,我们今天才能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70年后,浴血烽火的青年已是耄耋老者。然而他们的经历,却是抗战史册中最鲜明的画卷;他们的追忆,是最贴近真实和最个人化的历史还原。

  值此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浙江在线寻找和访问了多名亲历浙江正面和敌后抗日战场的勇士,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再现那场决定民族命运转折的伟大抗争。英雄者,国之干,勇士不死,其魂长存。

  浙江在线杭州7月2日讯(浙江在线 见习记者/胡昕然 编辑/沈正玺)94岁的柴亮,父母都曾在德国留学,自己曾考入中央大学医学院。重庆被日军飞机轰炸后,他从废墟中捡起一块弹片,用毛笔记下了日期和四个字:勿忘今日。

  这段采访耗时近两个小时,尽管女儿几次三番想要劝说父亲喝口水歇歇再讲,老人却摆摆手,一停不停地把他的抗战故事讲给我听。

  70年前的每一个时间点、人物名、细碎的情节,一切的一切在这位94岁高龄的老人心中清晰如昨。

  弹片上写下“勿忘今日”

  1921年,柴亮出生在山西太原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德国留学生,父亲在德国主修钢铁制造,回国后成为太原钢铁厂的主要创办人之一;母亲则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化学专业,归国从事教育行业。

  七·七事变发生的时候,柴亮还是个初一学生。日军的铁蹄逐渐逼近太原时,柴亮一家转移到河津老家。

  不久,太原沦陷,日军的侵略向晋南推进。很快,柴亮一家所在的河津地区也不保。“我们在河津的家被鬼子当成了据点,祠堂的建筑也被烧的面目全非,现在想起来都气!”和气的柴老,一回想到日军对家乡的侵略,气愤地提高了调门儿。

  被迫撤离家乡之后,柴亮四处辗转求学。到达西安,柴亮和家人步行翻越720里的秦岭到达陕南汉江边的一个城市,安康,进入国立四中继续读书。然而初中毕业那年,因为安康发生春荒,大家吃不饱饭,一日三餐都喝稀,于是学校决定迁到四川阆中。

  “1500里路,我们可是一步步走到阆中的啊。”

  1940年,由于柴亮的父亲调至重庆兵工署所属的大渡口钢铁厂担任工程师,柴亮也跟随到了重庆,并一举考入著名的南开中学继续读高中。

  然而,平静的生活只过了短短一年。1941年,天昏地暗的一天在柴亮心里埋下了阴影。

  当时,柴亮全家住的宿舍在重庆大渡口火车铁路附近的一片稻田旁,当时有四户人家的房子排列在一起。

  中秋节的前两天,柴亮母亲外出买东西,住在朋友家里,大弟弟正在上小学,也不在家。“那天中午,家中只有父亲和我,还有一个五岁的小弟弟。”

  刚吃过午饭,空中就响起了飞机的低鸣声,柴亮握紧了拳头,意识到空袭要来了!那天,日本派出十多架飞机以钢铁厂为目标进行重点轰炸。

  “很快,就像有无数的鞭炮在我耳边爆破,浓烈的硫磺味呛得我喘不过气来。我一看小弟弟,他被震的直流鼻血。”

  “家里的墙壁都被炸裂了,天花板大片大片脱落下来,家具基本都被炸垮了,口袋里一掏,全是天花板的碎屑”,讲到这里,老人的眼睛微微有点潮湿。

  那天死伤了很多人,相熟的邻里就有好几个。“当时我们四家人,除了我、父亲和小弟弟,还有另外两家的保姆没去防空洞,她们一个被塌了的房屋当场砸死,另一个头上受了重伤。”之后接连好几天,吃的饭都有沙子。

  柴亮一家幸免于难,然而这件事在他心里彻底点燃了对于日寇的憎恨。“当时,我在废墟里找了一片大一点的炸弹碎片,用毛笔记下了那个日期,写下四个字:‘勿忘今日!’”

  远赴印度与美军共同救治伤员

  炮火洗礼过的重庆,人心惶惶,柴亮却一直坚持念书到高中毕业。1943年,顺利考取了中央大学医学院。

  当时日寇极其猖狂,从广西一直打到贵州独山,国家半壁河山尽在日军铁蹄之下。不仅如此,日军还从缅甸向印度和云南两个方向进攻,直达腾冲,切断了我国与西方的联系,国家处危急存亡关头,政府提出了“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

  看到学校里相继有同学去参军的场面,柴亮心中对日寇愤恨的火焰也愈烧愈烈。“当时再也不能安心念书了,于是我毅然报名参加了远征军!”

  当时医学院只有一百多名学生,一下子大二、大三学生里居然有十人去参军,影响很大。“学校为我们十人开了欢送会,我们全班还合影留念,至今这张照片我还留着。”

  1944年11月,柴亮作为新六军50师的一员出征印缅,飞跃驼峰的那个瞬间将他的一生也带到了全新的高度。

  “我们分批乘C40飞机飞往印度,每架飞机上40人。早上5点就出发了,起飞前每人只吃了两个包子和一点桔子。飞机越过驼峰时,全机舱的人都处于缺氧的状态,加上极寒的环境,我们全机人把少的可怜的口粮吐的一干二净。”

  当天夜里12点,全机人才到达印度汀江。“一下飞机,大家都直接躺倒在地上,精疲力尽。”

  “之后,我们先在新兵接待站接受简单的消毒、灭虱处理,脱下身上的棉军装拿去烧掉,只留下家人照片等一些私人物品。换上了远征军单薄的军装。11月的印度很冷,我们各个冻得发抖,把所有发的毛毯都裹上了。”

  之后,从汀江乘坐5-6小时的火车到达印缅交界处的利多,又从利多乘汽车经过两天的跋涉到达缅甸孟拱。

  在孟拱,柴亮进入五十师的教导队。中国驻印军第50师少将师长是潘裕昆,属新六军,军长是瘳耀湘,因此简称“湘昆部队”。潘师长高度重视这14个医科大学生,特地从前线乘飞机到达孟拱,召集柴亮等14人开了一次座谈会。“师长告诉我们:他要量才使用我们。五十师最近有反攻任务,届时将有美军的手术队协助中国军队进行作战,他会派我们与美国手术队一起工作,我们可以向美国人学习,对将来的医学学习大有帮助。”

  于是,在孟拱受训尚末结束,因前方作战需要,14位医科大学生便被派到50师2部所在地,缅北西圩(音)的野战医院。院长第一次见面时就好奇地问:“你们大学生好好的书不读,来这里干什么?”

  “我们是来抗战的!”一群大学生热血高昂。

  “之后院长把我们编入一个学生班,大家充满了干劲主动找工作干,例如打扫病房卫生,替一些不识字的壮丁病员写家信等等。”

  野战医院有一位美国少校联络官,是被希特勒赶出德国的犹太医生。“当他得知来了一群医学生,热情地带领学生们一起查病房,跟大家讲解临床知识,还送我们医学杂志和书籍,我们学到不少。”

  1945年春节过后,部队正式作战。“美国给50师三个团各派来一个手术队。师长把我们14个大学生分派到每个团卫生队。”

  当时,日军已是强弩之末,已经没有空军,因此战争不激烈,伤兵也不是很多。“我们三个医学生的工作是与两位上尉共同对伤员进行分类,用英文写一个简单的伤情,参观他们的手术。他们知道我们是医学生后,便让我们在一些手术中做助手。”

  令柴亮印象最深的是西保一役。西保是中国军队反攻的最后一个城市,日军由于后路被断,反抗激烈。

  “那天伤兵较多,美军手术帐棚已容纳不下送来的伤员,两位上尉忙得不可开交,便让我们3个学生对帐外担架上的轻伤兵进行清创手术”。老人回忆起这段,神采飞扬,“负责管理消毒手术器械的那个美国上士风趣地用英文说:‘我们又有了3位外科医生’”。

  柴老感叹道:“没想到我们3人后来都选择了外科专业。”

  缅甸的房子是木结构,可以被子弹打穿,因此一连好多天晚上都不敢睡在室内,直到日军被肃清。那一晚,柴亮一行人就在西保附近一个河边睡了一夜,用降落伞做被单,炮声、枪声、手榴弹声就像除夕夜那样响了一夜。

  缅北战争结束后,柴亮从腊戎乘飞机飞回广西南宁,准备回国继续抗战。最终在行军途中迎来日本投降的好消息,50师便从广西梧州北船去广州受降。“当我们船队到达广州海珠桥时,桥上的老百姓向我们集体欢呼,欢迎我们凯旋归来,这场面太感人了”。

  建国后成权威脑外科医生

  建国后,柴亮进入华东军区总医院,后又被调到解放军第88医院,担任神经外科主任。

  柴老的女儿在一旁忍不住夸起自己的父亲:“爸爸当时在医院里,对病人无微不至。一次,一个病人需要一个棉花枕头,父亲就把家里结婚时唯一一个枕头给了他。他认为,医生和病患之间不可能有纠纷,他本人就是待病患如亲人的典范。”

  很多病患来到医院,遇到脑外科方面的疾病,都是点名找柴主任:“我们只要柴主任给看病,我们只相信柴主任。”

  因为工作需要,柴亮老人一直干到69岁才被批准退休。“退休后父亲生活极其规律,简直堪比时钟。只要看父亲在做什么,就知道现在大概几点了。”

  如今,94岁的柴老虽已脱离临床一线,但仍从事一些医疗资料的翻译工作。远征军的这段经历,成为老人在家中时常聊起的一段往事。

       寻找浙江抗战记忆·致敬老兵① 中共特工策反60多名密探 是中国唯一打入日本宪兵队的谍战组

   寻找浙江抗战记忆·致敬老兵② 与习大大一同揭幕抗战雕塑 新四军焦润坤是个抗日活见证

  寻找浙江抗战记忆·致敬老兵③ “风语者”秦基:学会用电台 照样能打击日本人

  寻找浙江抗战记忆·致敬老兵④ 新四军抗战伉俪:白衣天使和作战参谋浙东纵队结缘

   寻找浙江抗战记忆·致敬老兵⑤ 女兵回忆实录:战场上搬过尸体 抗战胜利后当上女记者

  寻找浙江抗战记忆·致敬老兵⑥ 老国军忆抗战:参加过所有重要战役 胜利后坚决退役回家

  寻找浙江抗战记忆·致敬老兵⑦ "九·一八"亲历者:敌占区里受尽酷刑 抗战胜利后投身教育

  寻找浙江抗战记忆·致敬老兵⑧误入军统局的杭州少年:翻译日军密电岗位上迎来抗战胜利

【专题】寻找浙江的抗战记忆

责任编辑: 沈正玺

标签: 抗战|老兵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