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3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周咏南 余勤 徐月萍 胡丹)昔日的后进村,转化成充满活力的美丽乡村;
闲置的村落祠堂,变身为人气爆棚的文化礼堂;
党员就得有党员的样儿,干部就得有干部的范儿。田间地头、阡陌小道,随处可见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是村民最可信赖的人,找得到、叫得应、靠得住……
在温州,这些变化,温暖而细微,于无声处赢得百姓“点赞”。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一段时间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弱化、党员意识淡化、干部作风退化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怎样把一个个“红色细胞”激活,有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温州市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全面从严治党,探索实施红色细胞、红色阵地、红色基金、红色旋风的“四大红色工程”,作出了鲜明的回答。
力量沉到基层——
激活小细胞,强健大肌体
强化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每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基层党建的重中之重。
王宅村发现一处违建猪圈;蓝田村时常有运煤车经过,扬尘污染严重;天中路沿线有农田遭填埋,要求尽快处置……
最近,记者来到龙湾区民情处置中心,登录“民情E通”网页,翻看电子“登记簿”,一股农村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正在民情处置中心办事的普门村驻村干部张艺群告诉记者,上周走访联系户,得知村里一家酒店的篮球场每晚11时还有人打球,噪音很大,附近村民被吵得无法休息。他随即掏出手机,一条信息反馈到“民情E通”。当日,区城管与执法局工作人员就赶到酒店协调,达成了每晚9时后关闭篮球场的协定。
“从过去群众诉求7日内答复,到现在条件允许下‘当日事当日毕’,通过‘民情E通’平台,每名联村干部实现了网格信息实时录入、上报、交办。”龙湾区民情处置中心主任吴鸿伟介绍,去年6月24日民情处置中心挂牌以来,共受理群众诉求6866件,全部办理完毕。
老百姓是“从行不从言”的。“不想你的时候,你就在眼前;想你的时候,你却在天边……”谈起社会上有这样的反映,温州市委组织部负责人感触颇深。
他说,由于信息不对称,当老百姓需要的时候,干部找不到了;当老百姓不需要的时候,干部却“走村上门”了。特别是近两年温州开展行政区划调整,镇大村多,干部下乡少了,与村民面对面沟通少了,甚至政府出台的一些优惠政策也下不了乡。
身入心入,躬身自省。在新形势下,如何激活党员“细胞”,使其更紧密地联系和服务群众?如何增强党组织活力、夯实基层基础?温州市从2013年10月开始探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党建“红色细胞工程”,倒逼领导干部“沉下去”,党员“细胞”活起来。
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2014年4月,温州市委作出规定,市委常委联县,县党政班子成员联乡镇,乡镇班子成员联村,并且每人结对联系两户以上基层群众,组织村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直接联系群众;每一层级联系时间都不得少于1年;确保每户都有党员联系、每位有困难的群众都能及时找到党员干部。
“党员入户时,还要通过挂红牌、发放便民联系卡、穿红马甲等方式亮身份,点亮党员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瓯海区丽岙街道组织委员陈王李说,入户走访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及时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解决的逐层上报,保证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在丽岙街道杨宅村,28个党员家庭户分别挂钩帮带5户至10户群众,就近提供各类服务,构建起286个家庭和美、邻里和睦、党群和顺、社会和谐的村居“四和院”。“党员联系群众,就是要把小事做实、做好。在我们眼里是小事,对老百姓就是天大的事。”党员张爱英是杨宅村的大忙人,记者见到她时,村民联络她的电话一个接一个。
去年6月,村民黄碎娟在擦窗时不慎摔了下来,头部重伤,而子女都远在国外。张爱英刚巧遇到,二话不说找来车辆,将她送至医院救治。在医院,张爱英忙前忙后,垫付医药费,办理住院手续,采购生活用品,还叫来在医院上班的女儿帮忙照看。医生得知张爱英只是伤者的党员邻居后,无不称赞。为了让黄碎娟远在国外的子女放心,细心的张爱英还每天用微信及时告知他们母亲的治疗和康复情况。
“有些干部埋怨现在的群众工作难做。事实上,只要你待人诚诚恳恳,办事踏踏实实,真正‘走’进老百姓的心坎里,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文成县委组织部长徐清雨告诉记者,去年文成多次发生地震,全县13700多名党员总是走进联系户家中,安抚群众、搭建帐篷、组织巡逻,不仅实现了灾害“零伤亡”,还创造了“零信访”的纪录。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谈起现在的党员干部,68岁的村民陈文魁用了“贴心”两个字。这,也是大多数温州百姓的同感。去年4月至今,温州27万名基层党员联系139万户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0余万件。
阵地建到基层——
群众想什么,我们干什么
夯实基层基础,加强红色阵地建设,是基层党建的关键所在。
傍晚,乐清市雁荡镇松垟村的文化礼堂传出悠扬的二胡声。
村民们或站或靠,把大礼堂挤得严严实实。一折《海瑞断案》,引得村民们一片叫好声。
眼前这番景象,叫人很难想到,这个村曾是多年的“后进村”,村两委班子“两张皮”,干群关系不融洽,村里虽得景区地利,集体经济却囊中羞涩。
在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的带动下,松垟村因势利导,“借壳”闲置祠堂等现有资源改建文化礼堂,并以文化礼堂为重要组成部分,扩展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大厅、党建远教广场等各项功能的村民中心。
“这些场所不但方便了村民,更重要的是成了‘红色阵地’。村容村貌变了,村集体增收了,村民中心越来越热闹,大家对村两委认可度高了。”老党员连桂雪感慨,“参与村民中心建设的这一年多时间,让我见证了松垟村从松散到凝聚、从后进到先进的转变。”
红色阵地,让乐清松垟村靓丽转身,更改变了温州许许多多农村。
在平阳县萧江镇显桥村的马路两旁,分别是教堂和村民中心。过去,老百姓一有空就去教堂;如今,文化礼堂成了村里最有人气的地方:这里,24小时不关门,日常活动少则近百人、多则上千人。理论宣讲、礼仪培训、民俗展示、乡风评议,以及开蒙礼、拜师礼、敬老礼、新春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大批村民,也深刻影响着村民的思想。渐渐地,许多信教村民纷纷从马路对面的教堂走了出来,加入到文化礼堂的活动中来。
对村民中心带来的改变,显桥村党支部书记王大庆以“四多四少”来概括:打球健身的人多了,参教信教的人少了;关心村里事情的人多了,发牢骚讲怪话的人少了;读书看报的人多了,打牌搓麻将的人少了;邻里相互帮助的多了,争争吵吵的少了。
“过去,基层党组织缺乏面对面教育引导群众的载体,结果导致党的声音难以传到群众中去,甚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难以贯彻落实到基层。”温州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说,建造村民中心和文化礼堂,就是通过各种“接地气”的活动和服务,让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亮堂”起来,让村民有困难就去找党支部,让党旗高高地飘扬在农村的红色阵地。
温州市还探索建立“红色基金”,汇集更多暖流温暖党员群众,助力村民中心、文化礼堂等“红色阵地”建设。据了解,截至今年10月底,温州已建成村民中心380个、文化礼堂599个,党员活动室实现全市5405个行政村全覆盖。
在夜晚的温州农村,记者看到各个村庄最醒目的建筑,就是灯光明亮的村民中心,楼顶上的“五角星”标识分外耀眼,犹如一颗颗火种,在浙南大地点起了星星之火……
红色阵地聚集了人气,更聚拢了人心。
走进龙湾区瑶溪街道朱宅村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记者感受到浓浓的孝老氛围。在养老中心四周的白墙上,村民推荐产生的10名孝星照片全部张榜公布,还配上了“最美夕阳红”“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名言警句。
在这里,老人们在党支部的关心下,享受的服务真诚、周到:“党员关爱小组”为精神孤独的老人安排心理咨询师进行专业疏导;为子女在国外的老人开设“亲情视频”;对体弱的老人,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同时安排医生定期上门义诊;全村70位60岁以上的老人花上3元钱,就能在养老中心吃上一顿丰盛的午餐……
“百善孝为先。”村党支部书记朱志鹤说,通过开展一系列以“孝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和服务,潜移默化中,尊老、敬老逐渐成为全村风尚。94岁的陈领弟老人自豪地对记者说:“现在,城里人有的,村里有;城里人没有的,村里也有呀。我生活得很开心!”
功夫下到基层——
迎着问题上,盯着问题改
作风建设,就怕一曝十寒,最需久久为功。
走不进群众家门,做不通思想工作,赢不了群众信任……一些干部作风不良、行为不端,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甚至与民争利,是引发基层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根源。
“红色旋风”,是针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整治。转作风,成为温州解决难题、推动工作、服务群众的一把“金钥匙”。
“多亏市里派来巡查员,把村里的财务问题终于查清楚了。”乐清蔗湖村村民激动地说。
他们是温州市农村基层作风巡查专员。正是他们深入农村,开展蹲点式实地巡查,蔗湖村村民长期举报的村干部侵吞、挪用集体资金的情况被查得水落石出,包括原村支书干贤良在内的6名村干部被移送司法机关立案侦查和受党纪处分。
今年4月,温州启动实施农村基层作风巡查制度,市级层面选派12个巡查组分赴各地,县级层面也选派一批干部协同作战。他们沉下身子服务基层,收集解决群众急难所盼,在农村基层刮起一股“红色旋风”。
这股“旋风”,是温州对上级巡视工作的进一步拓展与接力。从市直部门单位抽调101名干部组成12个巡查组,分赴11个县(市、区)与浙南产业集聚区的镇街(村居),将监督层级由县延伸到农村基层第一线;巡查工作通过听取汇报、受理来信来访、实地考察等多种手段,深入查找党风廉政问题线索,以“巡查并举”的方式,将工作着力点从“发现问题”延伸到“查处问题”。
“治病树、拔烂根”。“红色旋风”首先刮向了全市35个软弱涣散村和问题村。巡查组紧盯农村“三资”管理处置中滥用权力、以权谋私、违规买卖等十类重点问题,到重点村张贴巡查公告,接受群众来访,建立村干部民主测评、走访群众、座谈会、信访分析会等制度……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梳理病症。目前,各巡查组接待来信来访1350件,交办问题640件、立案查处33起,183名干部被问责,其中包括3名县处级领导干部。
“红色旋风”,提振了党员干部的精气神,也提高了干部的执行力。记者碰到林家尧时,这位头戴斗笠的乐清东斜村党支部书记,一手扶着岸边栏杆,一手握着竹竿查看村公厕旁排水口的污水净化情况。他虽年逾六旬,身体也不好,仍坚持下河清淤,成为村民心中的治水楷模。“千难万难,干部带头就不难。”这是东斜村23名党员带头治水的真实写照。
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平阳万全镇冯宅村。这是当地有名的美丽乡村,公园里绿树成荫、流水潺潺。可在几年前,这个公园还遍地是露天粪坑和乱堆乱放的垃圾。
变化,从党员认捐种树开始。全村34名党员,每人带头认领20棵树苗。一开始,有些村民并不支持,认为村里搞政绩工程,可村党支部顶住压力、不为所动。渐渐地,这种不计回报的付出,感染了村民,大家纷纷加入认捐队伍,你一株,我一株,通过10年的植树造绿,全村共种下桃树、柳树、腊梅等各种树木1.5万多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好的干部作风是最宝贵的生产力。”温州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说,干部用行动示范群众,以表率润泽人心,用党风政风引领民风,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温州的变化,来自党员干部;干部的变化,来自作风转变;“四大红色工程”,带来了一片新天地。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