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浙江新开局-2016浙江两会
共享荣光-浙江在线新闻中心2015年终盘点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2016清明节 正文
清明节,当我们在墓前祭奠亲人时 有一群人,在这里为“无语良师”献花
他们是平凡的伟人 我们不能忘记
2016年04月04日 08:40:39 来源: 杭州日报 记者 庞菁涵

  “忠骨何须桑梓地,人间自有真情在。”

  “遥寄一炷香,往事涌心头。”

  ……

  清明小长假的雨淅淅沥沥,浙大校园里比平时少了许多人,春花和青草安静地摇曳。医学院一处静谧的小花园里,立着的“无语良师碑”前摆满了祭奠的鲜花和温情的寄语。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清明时节,前往亲人的墓前祭扫是寄托哀思最好的选择,然而有一群人,他们走后却没有留下一方青冢——他们将遗体献给了国家甚至全人类的发展事业。

  校园里的一角,她找到了思念母亲的寄托

  “母亲完成了自己的心愿,而我们做儿女的,该去哪里追思?这种无所适从的感觉曾让我很痛苦。”陈女士的母亲在上世纪90年代签下遗体捐献协议,2014年去世后,她的遗体留给了浙大医学院。

  陈女士的母亲因为家族遗传病史,一生都在遭受病痛的折磨。“母亲去世的时候八十多岁,即使最后几年因为病情影响患上了老年痴呆,也没有忘了捐出遗体的事,经常挂在嘴边。”陈女士告诉记者,母亲是靠着国家给她开的药才得以维持生命,她觉得应该回报社会。

  尽管尊重了母亲的决定,一直希望母亲可以入土为安的陈女士,还是不太理解她的选择。直到后来,母亲走了,陈女士每次去医院看病的时候都会想:“也许正是因为像她这样的志愿者,才帮助医疗事业发展到今天。”

  2014年,杭报的一篇报道让陈女士了解到,在浙大医学院的校园里,还为这些遗体捐献者立了一块纪念碑。

  此后,每年的清明节,陈女士都会到这里寄托对母亲的思念。“感谢社会还能记得我的母亲。”陈女士说,她那颗无所适从的心得到了安慰。

  这是群了不起的人,我们应该记住他们

  像往年一样,今年的清明节,无语良师碑前,站满了前来纪念遗体捐赠者的浙大医学院师生。他们身着白大褂,手捧鲜花。

  前来祭奠的人当中,还有杭州市遗体捐献俱乐部的发起人吴志夫。

  2007年,吴志夫发起成立了杭州市遗体捐献俱乐部,所有遗体捐献者的遗体都会送至浙大医学院。吴老先生已年届耄耋,仍坚守着这份事业。

  “这是一群了不起的人,我们应该记住他们。他们之中有的人甚至一家三代都签订了捐献协议。”吴老先生说。

  吴老还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很多人还不能理解遗体捐献,一年最多只有七八个报名的人,其中还有因为没有征得亲人同意而最终放弃的。但如今,每一年都会有四五十名捐献者前来报名,成功率达到100%。

  2012年,在浙大紫金港校区医学院的一角,无语良师碑立起,每一位遗体捐献者的姓名都以金色的字体镌刻在碑面。此后的每年,都会新添许多名字,他们离开了人间,却融入了历史。如今,这座碑上已经记载了452位平民英雄的名字。

  遗体捐献推动了医学发展,未来仍需要更多捐献者的支持

  已退休的任国良老师,曾是浙大医学院人体解剖实验室的主任,在他近40年的科研生涯当中,见证了杭州遗体捐献的进程。说起遗体捐献的医学意义,任老师也颇有感慨。

  “遗体捐献者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学校教学、科学研究、器官移植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任老师说。

  在教学上,每一个合格的医生,都要经过严格的理论以及实践的考研,而人体解剖,是医学教学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科研中,许多疾病的病因尚处未知,例如高血压、帕金森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疾病,遗体捐献者的支持推动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在器官移植方面,一些捐献遗体的年轻人,他们的皮肤、角膜、器官等都可以帮助其他生命的健康延续。

  退休后的任老师,如今又参与到浙大的“中国人脑库”研究当中来。他告诉记者,人脑的研究,对于人类的多种疾病问题的解决有重要意义,相比于一些医疗技术发达国家已进行了三十多年的人脑研究,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现在人们的思想已与从前不同,遗体捐献者越来越多。类似人脑研究这样的医疗事业的发展,仍需要志愿者们的支持。”任老师说。

 

标签: 清明 伟人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