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浙江新开局-2016浙江两会
共享荣光-浙江在线新闻中心2015年终盘点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三堂课”美抵心灵 慈溪每年对126所义务段学校进行美育评估
2016年05月13日 05:06:32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李月红 市委报道组 卢萌卿 邵滢

  青瓷制作

  学校武术操

  青瓷茶艺社团

   浙江在线05月13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李月红/市委报道组 卢萌卿 邵滢)当问题少年皮埃尔失落地靠在一旁廊柱时,站在指挥台上的音乐老师马修突然转向他,示意开始独唱了。少年立刻站直,眼神明亮起来,“黑夜依然笼罩大地,你那神奇隐秘而又宁静的力量,难道不比梦想更加美丽……”

  这是经典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的一个镜头。画面里,音乐点亮了少年的灰暗心灵,也点亮了无数观众心中的善意。是音乐教育,温暖了这群“池塘之底”少年们的一生。

  4月底,我省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围绕学校美育课程建设,美育教育内容和形式,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等分别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加快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在慈溪市,当地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在全省率先探索德育标准化建设第三方评估制度,加大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美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比重,每年对全市126所义务段的学校进行评估。5月上旬,本报记者蹲点慈溪市三所外来务工子女学校、乡村学校,记录下我省乡村学校的美育改革探索。

  周巷镇潭北小学:

  第一课:漫画之于智慧

  进入周巷镇潭北小学大门时,迎面墙上写着硕大的字,“漫画是智慧的艺术”。

  下车后,正碰上学生们下课,校长张洪锋正从对面教学楼迎过来。一路上,学生们左一句“校长好”,右一句“张老师好”,张洪锋忙不迭地对这边摸摸头,对那边答应声“哎”。原来校长还兼着美术课老师。

  潭北小学是一所乡村完小,22个班级,754名学生,外来民工子女占85%左右。可就是这样一所乡校,有5名美术老师,有美术课教研组,有三个美术课专用教室,连校歌也是《我们是潭北小画家》。因为美术课强,学校拿过全国、省、市各级的多项荣誉。

  “相对而言,乡村学校缺少图书馆、美术馆等,但并不缺少美育的资源。”张洪锋这样向我们介绍初衷。的确,美育是一个高投入的教育领域,但美术除外,“乡村里,随处可见的树叶、泥土,庄稼收获后的秸秆,河塘的鹅卵石,植物的根须,四季五颜六色的野花等等。这些资源只要加以充分利用,都可以成为艺术教育或艺术启蒙的材料。”

  在三楼漫画创意教室,我们看到了这个用一支笔一张纸想象出的一个世界。台几上,一群小人儿躺在鹅卵石上,各自活泼各自童真。鹅卵石光滑容易作画,校长请工人从河里捞来一大堆,孩子们经常就在这上面画。墙角落的陶罐,斜插着数枝黄色“腊梅”。张校长说,陶罐是从百姓家中收来的,腊梅枝其实是山上折回来的枣枝,那腊梅呢,原是学生们点上去的几点黄颜料,美得逼真。桌上排开一溜孩子们的陶艺作品,校长得意地拿起其中一件,老树桩生出皱纹脸,长了长鼻子不说,一缕头发还冲得老高,可惜得很,学校没钱资助把这么美的艺术作品开窑烧成瓷器。

  画为心声。比不得城里孩子电子产品多,乡村生长的孩子更关注校园里、生活中、父母间等现实话题。有一次,布置“最想为父母做的一件事”,一名女生画下未来的职业模样,她希望自己好好读书,将来找好的工作让父母享福——张洪锋观察过,她确实是在班上最认真学习的学生。最近,六年级张文静去宁波参加一个比赛,考题是科幻,她画了一个《纳米机器人》,因为舅舅打工摔伤了腿,很久没有好,她希望能有一种机器将纳米颗粒定向发射到各个伤口快速修复疾病,天马行空的想象收获了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画三等奖。

  孩子们的漫画创作有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在周巷镇长胜市村墙上,一列7米长、1.5米高的“和谐号”正迎面驶来,广场舞、文化礼堂等一个个乡村火热生活场景再现,火车带着全村人民新农村新希望的祝愿开向未来,这是潭北小学的孩子们用一天的时间完成的巨幅墙绘。受各地邀请创作,周巷镇漫画代言人,儿童漫画安全读本,《漫画慈溪好人》等在孩子们的笔下一一呈现出现,也向他们传递一种艺术观念——艺术需要扎根生活,艺术源于生活。

  在这所乡校,令我们惊讶的是,从漫画教育衍生开去,学校开起了乡村少年宫,相继推出儿童漫画、舞龙、跆拳道、木兰刀、花式腰鼓、门球、魔方等近50个动静结合、各具特色的兴趣项目,开设了25个校级兴趣社团和22个“一班一品”社团。全校学生全面普及书法、漫画和口风琴项目,人人会书法、漫画和口风琴。

  我们问校长,这么多美育教育带给孩子们怎样的改变?张洪锋说,有没有发现,孩子们遇到我时,并不畏惧我是老师,也不会躲闪。我们接着问,为什么?他说,美术是一门保护想象力的学科,当老师在日积月累中不断地鼓励学生去发现珍视并呵护它时,孩子们就能感受到自我价值,这就是一种宝贵的独立平等意识。细想想,真是这个道理。

  慈溪市碧海学校:

  第二课:武术操之于养正

  “拳眼一条线,把爆发力做出来!”操场上,80个男孩子穿着黄色练功服,眉宇飒爽,变幻拳招,一会儿拳似流星眼似电,一会儿站如青松坐如钟。教练何锋满意地点点头。

  我们来到慈溪市碧海学校时,这里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校体育节,开场节目就是武术操。这是慈溪市第一所“武术进校园”的学校。

  碧海学校是一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1200余名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学校一年有四个校节:暮春体育节、初夏艺术节、初秋阅读节、深秋科技节。特色校节是慈溪市教育局对每所学校的硬性考核。结合实际情况,学校将体育节排第一。武术操是这两年体育节的新成果。

  “美育第一课,养正。”校长张建银这样理解。守正就是对规则意识的认知,养习惯之根,正做人之本。正如生命之美,始于细胞进行自我规律性地分裂。而武术操,就是这样一门学习守正的启蒙课,将美育融入生活化细节中去。

  这样的观点,源于这所学校的特殊性。外来务工群体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孩子们的家庭教育相对缺位,这让学校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而武术操,是一门对纪律性要求较高的艺术教育,好动,好玩,又是传统文化。

  2014年,学校从慈溪市青少年宫请来武术老师何锋。从三、四、五年级,挑出30名学生,成立武术操社团,每周上两节课,教授最基础的拳术。

  一开始,何锋对“武术进校园”抱的想法是,“强身健体,培养意志力。”进校园后,何锋对武术操有了更多想法,培养孩子们的仁义礼智信勇。他和师兄们一起研究了一套礼孝拳,15句拳谱,16个动作。每出一拳,吼一句拳谱。贯穿起来就是:“习武术,健身心,赏武德。重礼仪,常谦让,获赞赏。行友善,仁相伴,知感恩。守孝道,尊师长,敬父母。读国学,爱祖国,民族魂。”

  表演结束后,记者问孩子们,谁想来说说从武术操中学到了什么。高欣和周仕鹏高高地举起了手。高欣很雀跃地说,自己会长拳和象形拳,班上有6个同学都在学武术操。谈及为何学武术,这个活泼的男孩子说,他最爱看故事书《武松打虎》,里面武松耍的武术太帅了,看了50多遍都觉得不过瘾。

  相比高欣的活泼,三(3)班周仕鹏安静很多。这位来自江西的男孩子,在慈溪已经生活6年了。爸爸外地做木工,很少回家;妈妈在制衣厂,每晚八九点才回家。每周二、四晚上,他和妈妈相处的时间会长一点,妈妈放下工作,骑着电动车带他来学校学武术操。一开始新鲜,时间一长压腿很痛,妈妈鼓励说,想学一样东西就要坚持。有一个周末,他觉得妈妈加班很辛苦,就偷偷跑去工厂,当着许多工人的面表演了全套武术操,妈妈开心得不得了,他觉得特有成就感。

  在张校长的眼里,通过发声、发力来潜移默化礼孝是成功的。更重要的是,孩子们通过武术操练习,对纪律有了认识,懂得一些人生小道理,上课也更专注了,知道做什么怎样做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而这,也是这所学校的办学愿景,“让每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匡堰实验学校:

  第三课:青瓷之于传承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人陆龟蒙笔下诗句,写的是慈溪市上林湖一带,越窑青瓷文化的发源地。最近,一座小型青瓷体验馆在这里开馆了。建造它的,是一所学校——慈溪市匡堰实验学校。这是慈溪市唯一一所校园青瓷体验馆。

  说小也不小。体验馆位于校园的一幢两层小楼,一楼是学生食堂。二楼全部改建成体验馆了。面积有五六百平方米。自一楼拾级而上,路面刷成翠色,暗合越窑青瓷成色,各种瓷器碎片诉说着越窑曾经在这方土地发生的故事。二楼就更丰富了,近十个房间,陈设了这所学校为传承家乡传统非遗文化所作出的丰厚努力。

  音乐室内,青瓷编钟、青瓷笛、青瓷腰鼓、青瓷瓯……慈溪市青瓷瓯乐艺术团在这里教会了孩子们将一个个青瓷敲出悠扬清雅、空灵美妙的乐曲。

  创作室内,摆放着数十幅孩子们创作的青瓷画作。黄色的是鸡蛋壳,绿色的是鸭蛋壳,花色的是鹌鹑蛋壳……孩子们在纸上创作一幅青瓷作品素描,然后将不同颜色的蛋壳敲碎,填充进素描图中。从远处看,青瓷罐上变化不大,但罐上的色彩造型各有千秋。

  “80后”越窑青瓷传承人孙威受邀在这里开设了一间创作室。他将一批自己烧制的得意之作放在这里,供孩子们欣赏学习,定期来学校或者去自己的研究所为他们开设指导课。而在走廊两侧,一列排放的正是孩子们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青瓷作品,有猫头鹰,有花朵盒,有小熊储物罐,造型各异,充满童趣。

  “孩子们都喜欢玩泥巴,那为什么不把这种兴趣用在认识我们的青瓷文化上呢?”校长黄斌告诉我们,传承青瓷文化是学校最大的美育特色。全校自小学三年级开始,均开设青瓷文化课,每周一节课;六年级进行重点培养;等上初中了开始进入学生独立创作教育。为这,学校专门编写了《上林越瓷风韵》校本教材,分低中高三段,数次修订,最近还被评为了全省精品校本课程。

  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习,六(四)班学生向玉琴和王倩已成“资深瓷粉”了。上林湖那片鳞光闪闪的越窑青瓷遗址令她们第一次认识到搓泥巴也是一种艺术,有时候向玉琴会痴痴地盯着家里的饭碗出神一个多小时,研究那上面的花瓣是怎样做到纹理清晰的;有时候王倩会突然气馁,少年宫里高年级学生创作的青瓷水管太妙了,她学着用纸卷成圆柱,一节节搭起来,可粗糙的拼接处怎么也抹不平,太难了。

  孩子们的抱怨,在青瓷课老师王小颖看来都是一种进步。她看到了她们身上的变化:从最初的了解传统文化,到培养兴趣,启发他们耐心细心地去研究,再到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去认识不足,并尝试去创新,这就是进步。“如果今后能从我们的学校走出未来的青瓷技艺传承人,那我们的青瓷教育就是成功的。”

标签: 美育 青瓷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