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② | 第一动力正澎湃
2018年03月18日 13:12:14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陈文文 裘一佼 刘乐平

  浙江在线3月1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文文 裘一佼 刘乐平)三十年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论断,振聋发聩。如一声春雷,在1988年的中国,播下一颗巨变的种子。

  三十年后,“创新是第一动力”与时俱进。这颗神奇的“种子”,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生长。

  “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从“第一生产力”到“第一动力”,中国创新发展迎来了新时代。

  在浙江代表的眼中,创新驱动对他们意味着什么?记者采访了三位来自浙江的全国人大代表,听听他们口中的创新故事。

  一个人

  创新是一场长跑

  对全国人大代表、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副部长周慧来说,创新不只是灵感的迸发,更是一场长跑,而且是一场追逐国际一流的长跑。

  全国人大代表周慧

  2010年,周慧代表博士毕业,从象牙塔加入加西贝拉。加西贝拉是个信奉“人人都能创造奇迹”的公司,而且坚信“自身创新的技术可以很好使”。

  周慧代表在加西贝拉打的最漂亮的一场仗,是“R134a压缩机”。压缩机,一个看似黑乎乎的“铁球”,实则是冰箱的“心脏”。2013年,当加西贝拉准备开拓北美市场时,发现北美的主导产品是R134a压缩机。“我当时的任务,就是带领7人研发团队,开发R134a,专攻北美市场。” 周慧代表说,“我们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很多时候最需要的素质是能够耐得住寂寞、持之以恒不放弃。”

  一年后。周慧代表和团队成功了。经过一年的研发,R134a成功销往北美高端冰箱市场。但一家美国高端大客户对毛细管堵塞率提出了超出常规标准的严格要求。R134a压缩机为足球大小,机内零件多达60多个,哪个零件管控不好,都会对毛细管的堵塞率产生明显影响,这一度让周慧大伤脑筋。

  “对你的产品有没有自信,是不是真的愿意投入?这是我们经常问自己的一句话。基于当时我们在压缩机领域的经验积累,我相信一定能做出符合这个北美客户严苛要求的产品。我硕士和博士都是研究压缩机的,这是我的专业和专长。而且,我特别希望能让中国产品在世界同类产品中领先一步、高出一筹。”周慧代表说。

  “改进了无数次,把每个非金属件都研究个透,最终我们发现了最关键的影响零件以及改进方法,这算是我们的‘灵光一现’吧。”令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像草莓大小的橡胶材质的波纹管,团队和供应商一起进行了上百次的配方实验,终于找到了降低毛细管堵塞的最佳配比。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周慧代表对这句名言有切身体会。她说,一个创新产品的诞生,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汇聚而成的百分之一的灵感,在攻关“R134a毛细管堵塞率”问题时,公司成立了专门的团队,涉及技术、品管、工艺、制造、采购等多个部门,并大规模开展供应商排查,最终成功将毛细管堵塞率达到客户满意水平。2017年,他们终于获得了要求严苛的北美大客户的认可和赞誉,拿到了他们的年度金奖及大批量订单。

  一家企业

  创新决定生死

  谈及创新,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保华重重地说了6个字:“决定企业生死。”

  这一番感慨不是没有来由。华海是家药企,如果将制药门槛分等级,新药及生物创新药是附加值最高、最有竞争力的“金字塔尖”。从原料药到仿制药再到创新药,华海一路走来,“如果不靠创新,早就到了行业天花板。”陈保华代表说。

  全国人大代表陈保华

  陈保华代表有一个目标,到2030年,新药及生物创新药要占到公司制药产品的“半壁江山”,华海要成为全球仿制药和创新药为一体的跨国公司。这对一个拥有10个“国千”、14个“省千”、400多名硕博人才的公司来说,并非遥不可及。

  “我跟你说一个华海的创新故事,你就知道创新为什么是我们的命。”陈保华代表告诉记者,华海有一种药,从实验室走向全球市场份额第一,叫“缬沙坦”。2005年,缬沙坦从实验室研制出来后,成功实现了商业化。但市场竞争激烈,缬沙坦的技术优势越来越小。怎么办?接力创新。华海借助外部资源创新,2010年4月,华海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合作,开发缬沙坦新工艺,同年,华海研发子公司将药物的成本进一步降低。在华海总部,两支技术攻关团队持续不断进行技改研发。“从这个过程你就知道,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出来,那真的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随时有可能被市场拍死在沙滩上。”陈保华代表说,从“成品”到“产品”,再到“爆品”,步步都是创新。目前,华海生产的缬沙坦制剂在美国市场占有率稳坐第一把交椅。

  去年,华海以3000万美元认购韩国Eutilex公司股份,快速进入了细胞治疗和创新免疫抗体开发领域。目前,以华海(美国)为前沿技术信息平台、以上海张江研发中心为自主仿创平台、以临海总部技术中心为基础技术创新和科技转化平台的创新体系,使得华海持续走在技术创新前沿。

  “创新是个系统工程,如果局限于技术创新,也没有华海的明天。”陈保华代表向记者举了个例子:同样的产品,为什么有人做几千万的产值,有人却能做到上亿?产品投放市场后,也是需要创新的。此外、管理模式、经营模式,都有创新的学问在其中。

  一座城

  创新以事未来

  去年,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在一次会议中,用40分钟时间,发出犀利“六问”,其中一问便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创新能力有没有达到一流?

  杭州,叩响了创新之问。对标世界创新高度,杭州的紧迫感和危机感都在升腾。

  这是一座国内首批4G网络商用化的城市,在智能时代的开端,这里诞生了一个国家级人工智能平台:依托阿里云公司建设城市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这座城市的市民生活正发生改变:每天网购买买买,他们骄傲有“江浙沪包邮”,习惯了半天就能到的物流速度;逛家附近的银泰、超市、肯德基先要打开手机扫一扫。

  “让创新成为一种城市气质和城市基因。”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徐立毅表示,作为新时代最显著特征,科技创新既是杭州发展的最大优势,也是这座创新活力之城的最大动力。

  徐立毅代表用一组数据说话:2017年,杭州以创新型经济为代表的信息经济增加值增幅达到21.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两年前,杭州跻身GDP总量“万亿俱乐部”。若问“杭州速度”的核心驱动力何在,答案几无悬念:“互联网+”成为杭州这座城市的新引擎。

  创新需要生态。“优化创新生态”,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徐立毅代表的感悟是,打开杭州的全域创新格局。政府的角色是什么?“培育创新的种子、搭好创新的台子、用好创新的果子、抓住创新的根子。”徐立毅代表说,种子是大中小规模的创新型企业,台子是各种创新平台,果子是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根子则是人才。

  在杭州,政企学研各得其所、协同互补,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种创新要素的生态圈日趋成型,要素流动与配置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种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据第三方机构统计,这两年杭州人才流入率和海归人才净流入率跃居全国城市首位。人才,正是这座创新型城市的明天。

标签: 人才;科学;技术;创新 责任编辑: 杨静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