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湖州 正文
穷则思变、富而思进,听听这位安吉茶农的创业故事——
茶山里闯出好日子
2018年04月16日 06:31:38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刘刚 来逸晨 通讯员 李佳 邱晔

2.jpg

茶农张国兴在茶园。 来逸晨 摄

  浙江在线4月1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刚 来逸晨 通讯员 李佳 邱晔)春芽萌动,白茶下山,富泽一方,安且吉兮。

  正是春光烂漫时,我们走进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眼前,漫山遍野的片片白茶树,阳光下,嫩绿点点,生机盎然。

  茶农张国兴正坐在自家用毛竹搭起的茶亭里,望着不远处茶山上自己的那片茶园。看到记者,他一边起身请记者品尝今年新茶,一边说:“现在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我请了60个采茶工,采摘高峰一天要加班加点12个小时。”言语中,是藏不住的丰收喜悦。

  在安吉,黄杜村一直很有名。以前,是因为“穷”——这里曾是安吉最穷的村之一。现在,则是因为“富”——九成农户从事白茶产业,2017年白茶销售总额近2亿元,户均收入达到30余万元,被称作安吉白茶第一村。

  好日子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从穷到富,黄杜村人靠的是奋斗。

  张国兴就是其中一位奋斗者。张国兴在黄杜村现有60亩茶园,一年能产一万多斤干茶,年年销售一空,仅这一块每年纯收入就有70万元至80万元。“今年还没正式开采,就已经订走了5000斤。”他说。

  有人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其实,没有今昔对比,幸福也会变得轻飘。而一路奋斗的张国兴,幸福感是厚实的。

  “小时候苦,穿黄胶鞋,袜子都是破的,放了学,踩着泥巴路去放鹅、打猪草。”1970年出生的张国兴,从小就过着“苦日子”。22岁时,他跟着哥哥姐姐种桑养蚕,希望通过辛勤劳动改变命运。1998年,眼看种桑养蚕效益一般,张国兴又琢磨起新路子。了解到村里有人种植白茶苗收成可观后,他果断决定,借钱买了2500株白茶苗,利用自家老宅后面的半亩荒地种起白茶。第二年,张国兴就把借的钱还上了,一扇通向美好生活的大门随之叩开。

  也是从这时起,黄杜村的白茶产业开始大发展。到2003年,黄杜村人均年收入首超万元,村民纷纷开始自办茶厂。张国兴在这一年申请到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购置了一批制茶机器,他说:“一斤青叶卖80元至100元,加工成白茶以后能卖400元至500元一斤,自己办茶厂,赚得更多。”

  到2006年,黄杜村400余户人家有150余户造起了别墅,全村拥有家庭轿车80辆。张国兴一家也住进三层楼的新房,买了人生第一辆小轿车“帕萨特”。在村里的引导下,张国兴注册成立“安吉九里庙茶业有限公司”,换掉简陋包装,亮出自有商标——“溪龙玉”。前几年,张国兴还去江西承包了近500亩地种植白茶。

  黄杜村人富了!但是,富起来的张国兴们,还会一直保持当年的那股子干劲吗?

  “张朕,过来添茶。”随着张国兴一声招呼,他刚20出头的儿子就提着热水壶,从院子另一边的农家乐餐馆走来。“餐馆是去年年初开业的,平时主要是我儿子在打理。去年一年下来,有30万元的纯收入。”张国兴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吉提出的这一理念,让安吉人步入发展新境界,也不断激发出张国兴干事创业的新“灵感”——茶山产茶,亦是风景线。这几年,漫山遍野的白茶,让溪龙乡成为外地游客的热门目的地,乡村旅游大有可为!张国兴决定,抓住这个商机。

  商机还在不停“发酵”。张国兴一边品茶,一边转过头去,指着身后正在装修的三层新楼告诉我们,这个取名为“九里山庄”的民宿有7个房间,等忙过了采茶季,墙面粉刷好就可以开业,年底又会有一笔新收入。

  最是奋斗有滋味!


标签: 安吉;茶农;茶叶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