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立集团“泰中罗勇工业园”领跑国际产能合作
“工业唐人街”,让世界走近中国
富通集团泰籍员工正在光缆成缆车间作业。
中策集团泰籍员工在车间检查轮胎。
浙江在线9月3日讯 在富通集团泰国工厂的生产车间里,品质管理部部长罗晓平几乎全天都在现场跟踪生产情况。忙碌的背后是“富通”自2012年进军泰国市场以来,迅速成长为东盟地区最大的现代化光缆工厂。
泰中罗勇工业园,这座被称作泰国“工业唐人街”的园区汇聚了众多优秀的企业,也为中国制造业辐射泰国本土市场,乃至东南亚市场提供一个集聚平台。
位于泰国东部海岸的泰中罗勇工业园,是由浙江民企华立集团与泰国安美德集团合作开发的面向中国投资者的现代化工业区,同时也是中国商务部批准的首批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集聚了汽配、机械、家电等行业的一批中国企业。
许多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开放中成长。日前,在北京召开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作为唯一的民企代表登台发声,把自己十几年来建设泰中罗勇工业园和根植海外市场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汪力成至今记得当年“走出去”的艰辛。2000年,在曼谷远郊1000多平方米的破旧厂房内,不到200个员工在车间忙着转动元件的组装,这就是国内第一家“走出去”的电表厂,也是华立集团第一次“海外之旅”。这段艰难的经历,让他意识到,“走出去”需要有合适的平台,一个搭建中国企业海外集聚区的念头也就此产生。
2005年,华立与泰方企业合作建起了12平方公里的现代工业园——泰中罗勇工业园。
如今的罗勇工业园已是国内企业拓展泰国市场的乐土。“泰中罗勇工业园区的成功运营,为浙商开拓国际化之路提供了样本。”华立集团派驻泰国的总经理徐根罗扎根罗勇十多年,见证了园区为当地和国内经济带来的变化。
“传统的观念认为投资境外工业园是国内资产的流失,不利于出口,而结果却恰恰相反。”徐根罗介绍说,境外对招投标进行限制难以避免,因此,在境外设园相当于是给“走出去”的国内企业保驾护航,促进产品和设备的出口。
在罗勇工业园,法律政策咨询、员工培训等一整套本地化服务,让企业入驻后迅速融入当地。泰国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甚至也可以从罗勇工业园获得。力帆集团副总裁杨波告诉记者,入驻园区不仅能享受专业的服务,还能享受所得税“八免五减半”、还免缴进口机器关税、进口原材料免缴关税等优惠。
变更了产地,销售会有什么变化?在国际合作中常见的产业互补效应,让一些国内企业感受颇深。一些产业在国内的产能不断扩张,在当地却可能尚在起步阶段。光缆产业就是其中之一。“在国内,光缆产能增长迅速,行业竞争压力大,但在泰国却属于稀缺资源。”富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沂介绍,由于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泰国当地的政策支持,光缆产业在泰国有着优越的生存环境。在国内光伏电力电缆、超导技术应用等领域处于领先水平的浙江富通、江苏中利入驻园区后,不仅拓展了我国光缆产业发展的新空间,还填补了泰国光缆技术的空白,实现了中泰双方的互利共赢,成为中泰两国国际产能合作的典型案例。
记者了解到,目前,工业园已有80家中资企业入驻,总投资超过20亿美元,涉及汽摩整车及零配件、机械电子、通讯、光伏等行业,其中不乏中策橡胶、盾安集团这样的产业龙头企业。2015年入园企业实现销售额24亿美元,累计已实现销售额65亿美元,向当地政府累计缴纳税收已超过8000万美元,解决了当地2万人的就业问题。
泰中罗勇工业园的成功也坚定了华立布局境外园区的步伐。汪力成说,接下来,华立集团将加快墨西哥中国工业园的建设进程,让境外中国工业园成为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的“工业唐人街”。(记者 李知政)
欧班列提速浙江民企“一带一路”布局
火车开到哪,合作就延伸到哪
义乌火车西站新丝路新起点。 王建明 摄
2100年前的丝路驼铃,余音不散、凿空而来,变成了一声嘹亮的汽笛——8月28日上午10时25分,义乌铁路西站,“中欧班列(义乌—阿富汗)”首发启程。50车100个标箱,满载“中国制造”,直奔新疆阿拉山口口岸,经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终点阿富汗马扎里沙里夫,15天穿越7500公里。
这是义乌第五个方向的“国际货运班列”:2013年4月23日,“义乌—中亚五国班列”开通;2014年11月18日,“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首班出发,;2016年1月28日,我国首列开往中东地区的货运列车“中欧班列(义乌—德黑兰)”开通;8月13日,“中欧班列(义乌—俄罗斯)”首发启程……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沧海桑田、白云苍狗,岁月抹不去古丝绸之路印迹。今天,一群“敢为天下先”的浙商,又在“一带一路”大舞台上创造出两个“独一无二”:在30多个开通了中欧班列的城市中,出发地义乌是其中唯一的县级城市,是唯一由民企运营的班列。
看到大量货物从发往新疆再转到中亚等地,冯旭斌创立了义乌市天盟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进军铁路国际联运。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的演讲中,正式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一带一路”大幕拉开。“义新欧”随后诞生。
2014年11月18日“义新欧”拉响了首班汽笛,21天、13052公里,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最终到达马德里,“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战略从构想走向落实。
从第1列到第500列,中欧班列历时4年;从第501列到第1000列,7个多月;从第1001列到第1500列,5个月;从第1501列到第2000列,仅用时3个半月……“中欧班列从7月21日到今天就发运了10列,本周开行5列。”8月24日,冯旭斌更新了一条朋友圈,报出喜讯。“它的成长实在太快了。”这条运输线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通关便利、缩短时间、运损极小,为企业出口降低了成本。
“中欧班列带动浙江民企在‘一带一路’布点,是‘走出去’的跳板。”义乌市陆港事务与口岸管理局副局长鲍卫东认为,火车开到哪里,合作延伸到哪里。今年3月,地处“义新欧”沿线的波兰华沙中国小商品城首个海外分市场开业;此外,义乌企业已经在莫斯科、马德里、里斯本、开普敦、悉尼等地建设22个海外仓。对这些城市而言,前来投资的中国企业并非“金主”,而是能帮助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合作伙伴。
大规模“走出去”的同时,中欧班列也在高水平“引进来”。“中欧班列是进口贸易的孵化器。欧洲有很多优秀的中小企业苦于没有机会来中国,通过我们的‘供应链集成服务’,这些企业对接义乌市场经营户后进入中国。”冯旭斌说,天盟公司已经在德国、西班牙、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国设立了办事处。
法国《世界报》作者伯努瓦·维特金在报道中欧班列时感慨道,只要欧洲人开始在回程的列车中塞满中国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这条横贯亚欧大通道的线路有望实现“汽笛一响,黄金万两”。“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大合唱,它正在重新塑造中国和欧洲的经济地理,开启“共赢主义新时代”。(记者 方臻子 市委报道组 王罡)
一家瑞士企业的浙江缘
与开放的浙江共同成长
输液袋全自动化生产工厂,运用史陶比尔工业机器人。
位于杭州市江干区围垦街123号的史陶比尔(杭州)精密机械电子有限公司是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老住户”了。明年,这里即将迎来落户杭州20周年的节点,作为一家外资企业,二十年间,史陶比尔真真切切地见证和参与了浙江经济的发展。
“最开始为何选择落地杭州?”史陶比尔集团是纺织机械、工业连接器和工业机器人三大领域机电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专业供应商,是代表瑞士制造最高水平的跨国集团。“以杭州为中心,南有‘纺织之都’绍兴,北有苏州、无锡等纺织名城,我们最初以纺织机械打入中国市场,看中的便是杭州及其所在的江浙地区庞大的市场需求。”公司技术行政主管陶雪军告诉记者,1997年,史陶比尔便在杭州建立了亚洲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工业生产基地,那时的浙江还是一个以轻工业为主,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省份。
走进公司展厅,陶雪军打开“26系列”回转式电子多臂机的内外罩壳,向记者展示起让他引以为傲的瑞士精密制造。就是这一设计,改变了整个纺织行业的生产水平。
“现在我们的多臂机每分钟能达到1000转,而在没有发明电子旋转式多臂机的年代,江浙纺织企业用的开口设备多是踏综盘、凸轮机和普通机械式多臂机,转速低、花型少,最多也就只能织出普通衬衫上的那种格子布花型。”突破花型这个坎后,整个纺织产业链都带来了质的飞跃,曾经在低端产品市场徘徊的浙江纺织业也在由设备革新带来的升级中,生产出越来越多高品质的花纹织物。“我们的产品以及配套解决方案一度占据了90%的国外多臂机市场。”陶雪军说。
近几年,纺织行业的市场需求已渐趋稳定,随着浙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升级,史陶比尔的工业机器人成为了公司发展的新亮点。陶雪军告诉记者,史陶比尔旗下的UNIMATION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的制造商,史陶比尔在其基础上凭借对精密机械的独特理解,发展了新的产品。目前,史陶比尔工业机器人100万次的运动重复精度达到 0.01mm,其速度每分钟完成200次拾取,理论寿命更可达100年,远远超过业内竞争对手。
“2004年,我们开始引进工业机器人产品,由于当时国内发展阶段的限制,市场需求几乎是零,直到2006年才有了第一单生意,客户还是一所高校,购买用作教学研究设备。”陶雪军说。2012年,为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浙江最早提出“机器换人”战略,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从那时起,史陶比尔的工业机器人业务有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急剧变化。“去年我们的销售量同比增幅达40%,今年上半年更达60%。”
除了工业机器人,随着国内汽车工业、航空航天、太阳能等多元行业的不断兴起和壮大,史陶比尔的工业快速接头业务也迎来巨大的市场需求。陶雪军告诉记者,过去,他们的客户多是在华发展的外企,如今,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也有能力、有要求选购这类高精密、高可靠性产品,这一变化,也映射了浙江和国内企业发展的步伐。
20年间,政府服务的变化也让陶雪军印象深刻。“2005年我们老厂房扩建审批花了近8个月时间,而去年我们二期厂房进行审批的时候,流程只走了不到3个月。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也一天比一天精准到位,现在政策宣讲、检验检测等上门服务也越来越多。”陶雪军说。
史陶比尔所在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多年来,业已引进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家外资企业,位列《财富》全球500强的69个项目在此落地,与史陶比尔一样,它们也在不断开放的浙江大地上,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见证浙江开放历程。(记者 陈佳莹 通讯员 赵军宝)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