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2016年杭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2017年06月05日 10:06:44 来源: 杭州日报

  2016年,杭州市紧紧抓住服务保障G20杭州峰会机遇,切实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美丽杭州”建设和“三五共治”工程,在保持经济稳中向好同时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50.49亿元,同比增长9.5%。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减排目标任务。水、大气环境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明显增强。市区空气优良天数260天,同比增加18天;PM2.5浓度年均值49(48.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0%。全面落实“河长制”,扎实建设“污水零直排区”,全市85.1%的地表水水质(市控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夺得了全省治水工作最高奖——“大禹鼎”。全市声、辐射、固废等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评价指数(EI)继续保持全国前列,生态省考核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等次,成为全国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中第1个国家生态市,被总书记盛赞为“生态文明之都”。

  二、环境现状

  (一)水环境

  1、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全市水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同比稳中有升。全市47个市控以上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85.1%,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比例85.1%,均与去年同期持平,全市各大流域主要水质监测指标氨氮和总磷浓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全市12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钱塘江水质状况为优,水环境功能达标率为95%,干、支流市控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比例为100%。

  苕溪水质状况为优,水环境功能达标率为100%,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的比例为100%。

  运河及城市河道水质有所改善,运河干流断面已全部消除劣V类。

  西湖水质状况优,平均透明度1.6米。湖区内监测点位水质均达到Ⅲ类以上水质标准。

  千岛湖水质状况优,平均透明度4.41米。湖区内监测点位水质均达到Ⅰ类水质标准。

  图1 杭州市各流域氨氮浓度变化图

  图2杭州市各流域总磷浓度变化图

  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

  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优,12个国控饮用水水源地点位水质保持稳定,达标率均为100%,与去年同期持平。

  (二)大气环境

  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主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PM2.5)。市区环境空气中SO2年均浓度为12μg/m3,同比下降25.0%,与2014年相比下降42.9%,符合环境空气质量(GB3095-2012)二级标准。NO2、PM10、PM2.5的年均浓度分别为45μg/m3、79μg/m3、49(48.8)μg/m3,分别超标0.13、0.13和0.40倍,但同比分别下降8.2%、7.1%、14.0%,与2014年相比分别下降10.0%、19.4%、24.6%。降尘平均浓度为4.97吨/平方公里·月,达到浙江省控制标准,同比下降2.74%。

  图3  2014-2016年杭州市区空气质量主要参数年均浓度对比图

  1、环境空气质量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杭州市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为260天,优良率71%。与2015年相比,优良天数增加18天,优良率上升4.7个百分点。与2014年相比,优良天数增加32天,优良率上升8.5个百分点。

  杭州市区PM2.5达标天数306天,达标率83.6%,与2015年相比,达标天数增加23天,达标率上升6.1个百分点。与2014年相比,达标天数增加51天,达标率上升13.7个百分点。

  图4  2014-2016年杭州市区空气质量对比图

  淳安县、桐庐县、建德市、临安市、富阳区等5个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分别为341天、332天、337天、312天、318天,优良率分别为94.7%、91.0%、92.3%,85.2%、87.4%,主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PM2.5)。

  图5  2016年杭州市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示意图

  (备注:以上1-10月份数据来源于浙江省区域大气环境数据管理应用系统,11-12月份数据来自国家平台。)

  2、酸雨

  杭州市大部分地区处在较重酸雨区。酸雨污染处于较重水平,污染程度总体比上年度有减轻。酸雨率71.6%,比上年下降12.4个百分点。杭州市降水pH年均值为4.92,比去年略上升,降水pH值范围为3.40~7.75,最低值出现在中心城区。

  表1 杭州市酸雨区分布情况一览表

  (三)声环境

  杭州市声环境质量状况良好,交通和社会生活噪声是我市环境噪声的主要来源。

  1、区域环境噪声

  杭州市区区域环境噪声为56.4分贝,质量等级为轻度污染;桐庐县质量等级为好,其他区、县(市)质量等级为较好。

  图6 杭州市区域环境噪声变化图

  2、功能区噪声

  除杭州市区1类标准适用区昼间噪声超标1.8分贝外,其他区、县(市)各类标准适用区昼间噪声均达标。

  3、道路交通噪声

  杭州市区道路交通噪声为68.7分贝,质量等级为较好,其他区、县(市)道路交通噪声为62.5~69.5分贝,除淳安县质量等级为较好外,其余均为好。

  图7 杭州市交通噪声变化图

  (四)固体废物

  2016年,我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450.28万吨,综合利用量374.04万吨,处置量73.44万吨,无害化处置利用率99.37%。

  2016年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24.74万吨,综合利用9.27万吨,处置量14.55万吨,无害化处置利用率96.28%;医疗废物产生量2.34万吨,无害化集中处置率100%。

  2016年市区生活垃圾清运量为365.47万吨,通过填埋、焚烧等方式处置,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置率100%。

  (五)辐射环境

  全市有放射源单位198家,放射源1239枚,核技术利用单位869家,全市辐射环境安全。

  (六)生态环境

  1、耕地/土地资源

  我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末耕地保有量为317万亩。根据我市2016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一上”数据,至年底,实际耕地面积为336万亩。全市非农建设经依法批准占用耕地面积1.45万亩,均实行先补后占,补充耕地的面积与质量不低于经依法批准占用耕地的面积与质量。

  2、水利/森林资源

  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319.3立方米;人均年综合用水量372.6立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年生活用水量60.4立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用水量51.7立方米;城镇公共用水量人均140.5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433.5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16.1%(不包括过境水资源量)。

  我市林地、森林面积增速明显。全市林地面积1767.96万亩,同比增加5.69万亩;森林面积1652.49万亩,同比增加8.14万亩;活立木总蓄积6313.52万立方米,同比增加415.33万立方米,蓄积增长具有较大潜力。全市森林覆盖率为65.54%,同比上升0.32个百分点。全市森林生态功能指数为0.497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各种森林类型产生生物量944.35万吨,新增森林生态价值945.84亿元,平均每亩新增森林生态效益5723元。

  三、措施与行动

  (一)水污染整治工作

  饮用水源保护。巩固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创建成果,完善饮用水源保护区隔离防护和短信提醒。开展饮用水水源地风险排查和整治。修订《杭州市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细化要求、健全机制。完成饮用水源环境状况评估,推进跨界饮用水源地保护。

  五水共治(治污水)。深化水污染环境综合整治,一是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创新运用多种末端截流方式,削减入河污染。二是实施“清水入城”工程。先后投运10个“清水入城”工程,每日引入城市内河800万吨清水,内河透明度最高可提升1-2米。三是开展“小微水体”治理。对7500条沟渠、7060座池塘进行排查,绘制出水系图;对重要沟渠和池塘全面整治并实施长效管理。四是创设“三色预警”机制。对治水整体工作进展慢的地区一并实施预警,累计已有405条河(次)及21个(次)地区被预警。五是构建“智慧河长”平台。依托“共建共享”的互联网思维,在全省率先开发“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及APP,目前平台总访问量已达53万多人次。

  (二)大气污染整治工作

  强势推进“五气共治”工作,一是推进地方立法,逐步完善法规体系。2016年1月1日起实施新《大气污染防治法》,8月出台了《杭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二是持续深化燃煤烟气治理。在完成萧山电厂、半山电厂燃煤机组关停的基础上,又完成关停热电锅炉19台、超低排放治理87台;10蒸吨/小时以上工业企业燃煤锅炉关停15台,完成清洁化改造106台。累计完成4295台10蒸吨/小时以下小燃煤锅(窑)炉淘汰或改造。三是全面开展工业废气治理。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13家,完成低小散企业整治874家。完成重点行业VOCs排放清单编制。开展VOCs整治,削减排放4000余吨。四是不断强化车船尾气治理。实施小客车总量调控政策,控制车辆有序增长。2016年全市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37886辆。督促落实油气回收,全市加油站、储油库回收汽油1094吨。五是深入推进扬尘灰气治理。制定出台《杭州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规定》。查处违法渣土运输车辆1785辆,查处随意倾倒渣土745起。对302条道路实施月度重点洒水和冲洗作业,招募300名民间“路长”,强化社会监督。六是继续加强餐饮排气治理。加强执法监管,共整治无证无照小餐饮2733家。实施露天秸秆焚烧长效管理,综合利用率达91.9%。

  (三)声、固废和辐射环境管理工作

  噪声管理。开展中高考期间“绿色护考”专项行动,组织在媒体上刊登《杭州市人民政府2016年加强中高考期间环境噪声管理的通告》。加强全市夜间施工管理。

  固废管理。一是加强危险废物执法检查,加大专项执法力度。二是开展危险废物“清零”行动。将我市易燃、易爆、易腐蚀类危废产生企业作为清零行动整治重点。三是提升危险废物管理水平。推进危废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着力解决危废处置能力缺口。全年新增危险废物处置单位3家,处置能力9.2万吨。全市危废经营单位达到29家,年处置能力125万吨。系统备案市外危废经营单位26家。四是规范污染土壤治理修复。组织开展全市工业企业退役场地排查行动,确保工业企业退役场地安全利用。

  辐射管理。开展电离、电磁辐射环境监管及监督性监测工作,市本级抽查、抽测120家辐射工作单位。完成市级辐射应急预案修编和市级辐射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制定,开展市级辐射应急演习。开展完成5个饮用水水源的状况调查及饮用水源周边放射性污染源调查工作。加强辐射安全许可监管,全年审批验收辐射项目78个。督促送贮闲置、废弃放射源137枚,送贮率100%。

  (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森林资源保护。一是建立健全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二是推进森林扩面提质工程。全市完成造林更新7.21万亩,完成平原绿化2.15万亩,完成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项目6.71万亩,实施850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三是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实现最严格的林地管理,强化森林资源源头管理,加强森林灾害防控、林业执法力度和林业基础建设,优化林业发展环境。四是建立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监测体系,开展市县联动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年度监测。

  水土保持情况。全年全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2.22平方公里。

  生态补偿机制。深化生态补偿机制,修订《杭州市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将全市所有区域纳入补偿范围,开创性地将奖惩要素纳入生态补偿分配机制,实现因素分配和奖惩相结合,生态补偿资金增加到1.55亿元。

  四、专栏

  (一)生态文明建设

  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效显著。获得省委省政府2016年“美丽浙江”考核优秀,被环保部授予“国家生态市”荣誉称号,成为全国省会城市首个、副省级城市中首批命名的国家生态市。全市建成8个国家生态县(市、区),119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35个省级生态乡镇。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定出台了《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杭州市环境保护督察方案》等。富阳区在全国率先推行乡镇(街道)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制度,得到《人民日报》等媒体多次跟踪报道。2016年市生态文明委对15个区、县(市)和43个市级单位进行考核,淳安县获得“美丽杭州”实验区优秀,江干区、西湖区、滨江区、富阳区、桐庐县、建德市等6个区、县(市)获得优秀,43个市级成员单位考核均达到良好以上。

  (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

  主要污染物减排。制订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着力推进重点减排项目建设。全年实施减排工程项目217个,全市2016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减排目标任务。

  排污权交易。排放权登记交易新系统运行良好。全年组织6期排污权申购交易,成交84家次,成交款共计1553.2145万元。帮助12家企业排污权抵押融资登记,总贷款金额为2841.9563万元,有效发挥了排污权在企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信贷方面的作用。帮助21家企业完成排污权回购,回购金额718.6647万元。继续加大排污权交易政策支持力度,继续给予排污权初始登记缴款7折优惠。

  刷卡排污。全市刷卡排污系统运行良好,建成市控以上刷卡排污系统262套,涉及企业252家,全年平均总量数据传输有效率达到85%以上,位于全省前列。开展重点工业企业吨排污权税收贡献排名,实行差异化总量控制激励政策。

  减排监测体系。完成污染源在线更新改造设备254套。做好企业自行监测管理工作。开展每月有效性审核工作。开展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全市共对160家国控企业进行监督性监测,每半月一次在市环保局门户网站公布监测结果。

  (三)环境法治

  环境法制建设。加强环境立法和宣传,深入推进环保依法行政工作。规范行政执法相应制度,修改完善环境复议应诉工作制度、重大处罚案件集体审议制度。开展执法案卷评查工作。

  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强化建设项目产业导向、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全年全市共审批项目5274项,其中报告书项目177项,报告表项目1866项,登记表项目3228个,其中市本级对15个项目在经过两到三级初审后实行委托审批,环评执行率100%。全市共验收3001个项目,其中市本级对182个项目进行了现场验

  

标签: 杭州市;环境现状;生态文明;辐射;工作 责任编辑: 洪慧敏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