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做隔夜的苹果,还是青春永驻的美人?”“美妞越来越美,丑的越来越穷。”“女人脸就一张,奢侈一点又何妨?”
初中辍学来杭打工的17岁未成年少女小李,租个房子就开起了“微雕工作室”美容作坊。
她从微商那里买来每瓶500-1000元的“美容针剂”,出售的价格起码要翻上3倍;她把自己整成“网红脸”,在微信上晒自拍、晒微整形小视频,用极富煽动性的语言招揽生意;她没有任何专业基础,接受了几天非正规的培训就敢直接拿起针筒往别人脸上注射……
今年6月,杭州市市场监管局稽查支队联合下城公安分局,在现场查获小李持有的“南光”安命活源注射液、舒得清等11种假药(按假药论处)。
根据本案线索,市市场监管局稽查支队又追踪调查小李的“上家”小胡。8月1日,联合下城区市场监管、公安部门对下城区某酒店式公寓进行突击检查,现场查获25种853瓶(支)假药及19种411盒玻尿酸(三类医疗器械),其中列入毒性药品管理的A型肉毒毒素7种113盒,查扣涉案物品货值金额近80万元——该系列案是近年来稽查支队现场查获的微整形领域销售假药、未经注册的医疗器械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案件。
8月7日,分管副市长对杭州市局破获微整形领域销售假药大案作出了“查处及时,工作富有成效”的批示,对市局稽查支队的执法办案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2016年以来查获微整形领域销售假药案23起
“很多人仅仅在‘上家’那里培训了几天,就出来招揽客人、打针。
“他们往往以‘走私货’为借口,用相对低廉的价格从事‘微整形’。譬如大医院里打正规药剂,收费要四五千的,他们这里可能只收一半的价格,而且还可以讨价还价,这就吸引了一些经济能力不强却又十分爱美的女性。”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稽查支队办案人员说。
现在,无论是各种广告还是朋友圈里,经常都可以看到很多“整形工作室”、售卖美容针剂的“微商”。打个瘦脸针、填点玻尿酸,人们现在接受度也很高。问题是,这些没有任何医疗资质、没有医师从业资格证的个人,往别人脸上打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为此,市市场监管局不断加大微整形领域销售假药案件的查办力度。2016年以来,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共向公安机关移送微整形领域销售假药案23起,35名犯罪嫌疑人被追究刑事责任,查获以假药论处的美容药品4000瓶(支),严厉打击了违法犯罪行为。
面部注射项目和普通的肌肉注射是完全不同的。在面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在我国按毒性药品管理),操作者稍有不慎或经验不足,引起面瘫、全身肌无力甚至死亡的案例都不是没有。如果用了假冒伪劣产品,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利用微信等网络平台售假的越来越多
微整形人群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
“微整形领域销售假药,我们发现有两个趋势。一个是利用微信、QQ等社交平台销售的越来越多,另一个是做微整形的人群越来越年轻、队伍越来越庞大。”支队办案人员说。
微信朋友圈,因为相对私密、封闭,圈子聚合作用明显等特点,成为不少违法销售假劣药械行为的新载体。
微信好友一般是通过微信号、手机号、QQ号,或者扫描二维码添加,定向性、私密性很强,监管查处难度很大。
朋友圈的氛围很容易获取他人信任,只要违法人员热情一点,就会平添许多亲切和信任感,让人不知不觉接受他们的商品和服务。而且容易“一传十、十传百”,扩大影响,引得更多人上当。
“个别违法人员,还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即便售假也不易让人怀疑。比如有位85年出生、有执业资格的医生,曾经在嘉兴、杭州、河北多家整形美容医疗机构从业,后来他出来‘单干’,在微信发布自己穿着手术服的各种照片,推荐微整形类产品,可以说是生意兴隆。我们查到时涉案金额已经有30多万元。后来以销售假药罪被判刑。”支队办案人员告诉记者。
以前接受注射微整形的人群,以三四十岁居多。最近几年,年轻化的趋势明显起来了,20多岁,甚至十多岁都要往自己脸上打针。
“微整形不便宜,而且不是一劳永逸的,隔几个月就要重新打针。年轻人是爱美主力群体,但总体收入有限,很多人就走进了毫无保障的私人作坊……比如最近这个案子里17岁的未成年少女小李,从去年开始,就陆续给自己打了玻尿酸、肉毒素,硬是整出一张‘网红脸’。”办案人员说。
市场监管局稽查支队柳静波支队长提醒爱美人士,只有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才可以开展医疗美容活动。消费者要微整形,一定要选择有资质的医疗美容机构,选择有资质的医生、合法的产品,不要轻易相信微信朋友圈、QQ群和网站的信息。如果购买到可疑假劣药械,怀疑质量安全问题,请立刻拨打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电话12315。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