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全国首家心理服务体验馆、全国首套社会心理监测预警信息系统都在杭州拱墅区
三色预警:描绘心灵之旅地图
2017年11月27日 07:01:00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蓝震

拱墅区爱心科技体验馆。

  浙江在线11月2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蓝震)很多人对社会心理辅导的印象是:在一个静谧陌生的空间,一张躺椅,一旁心理咨询师轻声引导……

  不过,当你来到杭州和睦路上的拱墅区爱心科技体验馆时,它会完全颠覆你的预象:600平米的两层场馆,转眼看到春天绿、天空蓝、纯净白,满目清新,让人舒心。场馆分为体验区和服务区两大块,循序渐进帮助参观者了解自我、理解差异、疏导情绪。

  这是全国首家心理服务体验馆。作为浙江省内唯一被列为全国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拱墅区研发了全国首套社会心理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搭建起心理问题“三色预警”体系(注:按照心理健康问题轻重缓急,搭建起了黄色、橙色、红色三种预警)。

  220多名持照心理咨询师

  描绘“心灵之旅”地图

  去年,中央综治办在全国选了12个市、县(区)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联系点,杭州拱墅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没有可借鉴的地方,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拱墅区综治办姬副主任告诉记者,过去一年多时间,拱墅上下为这项“心防工程”做了大量探索工作:米市巷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站里,淡蓝色的墙壁,暖黄色的窗台,还有书本、绿植,阳光洒进来,十分赏心悦目,“房间的色调,包括座椅的高度、软度、摆放位置等,都是咨询过心理专家,考虑来访者的感受来做的。”街道综治科的工作人员说,曾是心理服务“门外汉”的他,现在都知道一些心理减压、沙盘游戏的知识了。

  上塘街道心晴工作站,今年上半年也开始对外开放。工作站的工作人员陈天祎说,这是一个由“聆”心室、“倾”心室、“散”心室组成的,拥有书吧、音乐放松椅、宣泄解压系统、心理测试系统、心理沙盘游戏等多项设施设备,让居民享受体验“多样化”放松体验的场所。

  像米市巷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站、上塘街道心晴工作站这样的社会心理服务站、室,目前已经成了拱墅区十个街道的标配。

  16家医疗机构服务点、220多名持照心理咨询师正是这张地图最扎实的基础。

  如今,这张“心灵之旅”地图已遍布整个拱墅,还把休闲场所、公共文化、商业场所等活动点也纳入其中。

  “三色预警”体系

  为“心防工程”筑起防火墙

  不久前,文晖中学迎来了几位特殊的老师。他们不仅给学生上了一堂心理健康课,还为面临中考的初三学生开展了心理测评。这些老师,均来自于拱墅区社会心理服务专家团和区法律服务工作队。

  拱墅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专班的汪健旺说,拱墅区研发了全国首套社会心理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立起了服务、疏导、干预对象、群体数据的模型,搭建起心理问题“三色预警”体系。

  这是全国首套社会心理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其实,很多社会问题包括个案的发生都是有苗头的,如果能及时掐住苗头,就能免去很多后顾之忧。”

  拱墅区米市巷街道综治科一位负责人解释说,米市巷之前有一名社区服刑人员,患有复发性抑郁症,有过服药物自杀的行为。街道发现这个情况后,对其进行了针对性心理测评、咨询等服务,并安排专人与其对接服务。一段时间下来,他的心理状态已经平稳,家庭情况也稳定下来。

  记者了解到,拱墅区探索形成心理服务保障机制,对精神障碍患者能及时发现、治疗并服务,截至目前满意率100%。

  探索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浙江从未停下脚步

  事实上,在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探索,浙江一直没有停止过。如省市共青团共建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社区里配备心理咨询室等。

  宋健男是浙江杭州12355青少年服务台台长,也是青少年成长辅导领域的实务专家。过去十余年,他身体力行地策划开展了“让生命如花绽放”大学生生命教育、“后高考时代的阳光行动”、“全国首个青少年心灵花园体验中心”等系列小组成长活动等,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在闸弄口街道蓝天社区,一项“家长宝贝成长营”计划正在推进。工作人员介绍,蓝天社区自2012年成立起一直秉着“服务好一老一小吸引中间层”的理念开展工作。他们希望吸引社区更多人群参与社区建设,建立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增强社区凝聚力。

  宋健男相信,随着党和国家对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视,未来这项“心防工程”建设会越来越全面、系统、深入,更能服务好百姓,也让更多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系统建设迫在眉睫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 马建青教授:

  国民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国家软实力的表现。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理环境,对于我国增进全民健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与巨大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目前我国全社会的专业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相对匮乏、心理健康服务组织和管理体制亟待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尚需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缺乏,专业能力不足,缺乏规范系统的教育培训,职业化水平偏低,服务不够规范,与先进国家地区差距明显,已成为提高我国心理健康服务水平的重要瓶颈。目前我国精神卫生服务模式以疾病治疗为主,预防和健康促进为辅,因此民众的多元化、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心理健康相关服务亟待加强。如何构建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时代的课题。

  为此,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大力培养心理健康专业技术人才,构建组织完善、平台健全、人员齐备、覆盖全人群的服务网络,多渠道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来逐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通过明确心理健康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和操作标准等体系,进一步规范服务,促进心理健康服务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标签: 心理健康;心理服务;心灵之旅;心理咨询师;预警信息 责任编辑: 金英磊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