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拥江发展 大杭州实现新跨越
2018年01月30日 08:32:28 来源: 杭州日报

  2017年6月9日,杭州市委城市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拥江发展战略。钱塘江将从自古以来的“城边江”变为“城中江”,杭州的城市空间布局也将实现从“三面云山一面城”向“一江春水穿城过”的嬗变。

  今年1月3日,中共杭州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要以钱塘江综合保护与利用为重点,在推进拥江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日前,杭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研究,为杭州推进“拥江发展”战略献计献策。

  发挥区域中心作用 围绕“长三角”做文章

  沈迟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

  发展中心副主任

  我认为,“拥江发展”实际上是杭州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部分。 “跨江”和“拥江”是不一样的,如果是“拥江”,这个河流就是城市的内河了;而“跨江”,这个(河流)就是城市的点缀。这里涉及城市化该走怎样的路径的问题。我们的城市化应该是在资源环境约束的前提下,与经济发展的特征相匹配的。应该更强调分工的不同,上游更加注重生态保护,而把经济重心放在下游。

  从杭州的角度看,可以在“拥江发展”上发挥好区域中心的作用,对上游地区提供包括人口接纳和财政统筹等方面的支持。从大的尺度上看,杭州还是要有更大的心胸去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做文章,联合宁波、上海城市集群的力量,这样更能展现国际化的一面。

  从文化产业看“拥江发展”

  蒋宏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毫无疑问,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文化产业是不可缺少的。文化产业具有两种特性,一是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特性和教育教化功能,二是具有经济的特性和价值。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区别在于满足“硬需要”和满足“软需要”的分别。工业时代,是满足“硬需”,而后工业时代则更偏向满足“软需”。现在很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产值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文化产业是一种可以实现“无中生有”和“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如果资源摆对了,就可以成为战略资源,变为优秀的东西。从文化产业的产业分类来说,既有传统文化的增长极,也有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技术基础的新兴文化产业增长极,但是都离不开不断创新。

  杭州有智慧城市治理下的闲暇观光文化,还有突出青山绿水的乡愁文化。不同的地域和区位的优势融合成一些美妙的结合,既有城市的味道,又有乡村的味道。在文化传承的发掘与发展这一点上,杭州做得比较好。杭州拥江发展战略要继续做好城市中的“乡村”和乡村中的“城市”两篇大文章,使之成为一种范式和品牌。

  拥江发展需要在开发区域内制定一个统一标准,这个标准不仅仅是政策法规的,还应当包括制定与文化创意的具体产业、行业和产品的标准与规定。只有这样的规定才能打造出能可复制的东西,因为标准与制度的文化才是未来文化产业走向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西方的很多文化产业和产品,它在推向世界的时候,都是以一种标准的方式进行推广的。所以如何在钱塘江未来的发展中设定一个新的标准非常重要。关键问题是如何挖掘钱塘江流域在江、江岸以及腹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价值,以“天工开物”的理念和精神,让自然和人文的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并通过综合开发产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经济价值。

  基于上面的认识,城市规划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重点问题:一是遵循《天工开物》的思想,敬畏自然生态,纵向立体开发“江-岸-道-街-城(城乡)”,从江面到腹地的资源整合性的连体开发。二是,以钱江流域不同区域(县镇)的自然环境和乡土人文特点进行全流域横向的资源挖掘与活化,形成区域性不同特色的珍珠链。如果通过“拥江发展”、打造世界名城,通过文化产业能再现海上丝绸之路的某种感觉,发扬江浙文化的某些特色,将文创产业和文旅产业有机结合,将会产生积极的经济效益并放大社会意义和辐射国际影响。

  世界名城从不拒绝历史和传统,且无不高度重视保留深沉有韵味的城市文化。

  杭州应注重培育城市高级功能

  罗守贵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杭州的“拥江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空间的问题,更需要思考杭州城市本身需要什么?

  最近,我在观察杭州和其他城市信息流的强度。发现有些城市之间的联系非常强,有些城市则非常弱。这些信息流可以分成几大类,有的是反映两个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有的是两个城市的经济合作和社会文化交往,第三类是两个城市之间的企业的关系,第四类是两个城市之间政府的交流关系,第五类是社交媒体上两个城市之间的互动。

  我用Google搜索了纽约、巴黎、东京、北京、上海、广州等,观察这几个城市两两之间的联系强度,可以看到的是杭州与这些城市相比还是比较弱的,纽约与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总强度是最强的,下来是伦敦、巴黎、东京、上海、北京。这是我之前用英文、日文、法文加权以后算出来的结果,可以看出,杭州和其他城市联系度的差别还是很大的。这个很能说明问题,我推测可能杭州的某些高级功能有缺失。

  上海建设的几个中心得到了国家的支持,比如说,上海航运中心的建设。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之前,上海的航运中心地位并不明显。中央决定要把上海建设成为大型航运枢纽,以后上海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在2000年之前,香港、新加坡、韩国的釜山甚至台湾高雄港的集装箱吞吐量都是高于上海的,上海当时是世界第六位。但是洋山港做起来以后,上海在2010年超过新加坡,成为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口,这种航运枢纽功能便是城市高级功能的一个方面。这对杭州来说,值得借鉴的经验是,根据杭州城市地位,要瞄准世界重要节点城市,通过培育高级城市功能来实现这个目标。

  杭州可以构建哪些高级功能,依据是什么。在这方面,杭州要处理好和上海的关系。在某些专项的城市功能方面,可以发挥优势,杭州某些单项城市功能可以形成全国甚至全球的优势。这种高级功能必须更多基于市场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这种高级功能最好是增量,而不是和周围城市的一个存量的竞争;这种高级功能最好是基于区域资源禀赋和文化传统来建立的。

  具体有哪些高级功能?我觉得可以有教育中心、健康医疗中心、产业升级的支撑中心、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的孕育中心。第一,教育中心。如果杭州能够引进、能够培育高水平的大学、高水平的中小学,相信对人才的吸引力十分巨大,包括培训行业,这个城市功能值得杭州去进一步挖掘发展。第二,健康医疗中心。中国高端医疗服务的缺乏,现在已有国外的养老机构进入中国,其每年收费起步就是二十几万元人民币。杭州是个宜居城市,医疗这个行业发展前景远大。第三,产业升级的支撑中心,浙江的产业发展水平高且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而且杭州的科研高教资源比较丰富,作为省会城市,它有能力、有责任承担其产业升级的支撑中心功能。第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孕育中心,我是从杭州的城市特质中看到的,阿里的电商颠覆了整个商业业态,杭州有潜质孕育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将来的城市发展不是我们以前说的腹地经济,将来城市的辐射可以影响到很远的地方而不是局限在城市周围有限的空间范围。像杭州这样的大城市应该去发展这些高级功能,避免和较小城市的同质化。

  容积率储备和点状开发项目形成联动

  赵城琦 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员

  我是从小喝钱塘江的水长大的,整个流域的文化特性是渗透在我的骨子里面的。“拥江发展”这个提法,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据我的了解,这种规划思想是在日本1968年前反复出现过的。1968年《日本新都市规划法》制定,使得整个规划行业慢慢形成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模式。这个前后之间的规划文本和思路是完全不一样的。前一个阶段,还是以空间规划、产业布局、功能分区为主,后一个阶段,更多的是组织论、系统论和过程发展论,所有这些细化的制度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对于拥江发展战略,我提几个方面建议:

  第一,建立“非连续统一带”的构想。杭州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自然存在一个空间上的非连续性,“非连续统一带”是统一在这个三江贯穿的流域经济区中。在政策方面实现多元统一。统一,指的是统一在整个流域经济发展的大原则之下。多元,指的是上下游不同地区是有自己的特色的。

  第二,建立东西两极联动机制。往东走,肯定是承受比较大的开发压力,而西边的旅游西进,它的开发肯定会受到一些限制。在东区,它还是以政府和市场为主导的新城开发。我提出一个共同体原理,共同体原理是有别于政府统领和市场原则之外的第三种原理,它由政府和开发商和当地居民共同议定。

  基于这个原理,可以联动开发东西两极。我们在东区开发的时候能不能形成一些容积率的储备,把这个容积率储备和西部的点状开发项目形成联动。因为如果完全让资本进入西边城市开发的话,它的获利空间是非常小的。要给这些资本设立一种奖励机制,就是你给在东边干一点什么事,我就在西边奖励你一点什么东西,或者说你要拿到东部一个项目的开发权利,就必须在西部接手一个项目。

  第三,提供组织性保障。这里的组织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跨区县行政单元的协同,二是多元主体参与。比如,在上游不能完全靠开发商进行开发,一定会发生与原来的产权人和政府的利益再分配。

  国际城市滨水廊道开发实践及其对杭州拥江发展的启示

  陆邵明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一、关于城市滨水发展的有关国际经验

  从世界各个地区的经验来看,滨水廊道通常是人类聚居区域。从2011年到2025年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人口分布的对比来看,滨水区域会越来越集中,这是一个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趋势。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是滨水区域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积淀。国外滨水廊道及其滨水区有其发展的特点。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零星的开发阶段。滨水标志性建筑和滨水开放空间的建构,这和我们现在的情况有点相似。第二个阶段是公共区域和城市滨水区域的衔接。第三个阶段是修复滨水公共空间,营造城市特色,为满足地方的消费需求,应对生态危机。第四阶段也就是90年代,那时候是各种功能的平衡,文化环境、经济和生活质量的平衡,尤其指向了生活质量,这是滨水区域基本的发展规律。这一发展规律表明,滨水区的开发建设是一个因时而异、分阶段、分步骤的渐进过程。

  例如泰晤士河廊道发展经验。泰晤士河廊道从伦敦市区一直延伸到泰晤士湾口地区。泰晤士河廊道规划有三个目的:保持经济的增长、为了社会的平等共享、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具体实施与开发运作来看,泰晤士河廊道发展主要有三点经验。其一,深思熟虑的开发策略,包括一些规划设计。这一区域每年都有开发运作的总结报告。在这个报告里面,包括廊道地区及其附近地区的年度计划与策略。其二,重视滨水区域特色的保护管理;在规划策略上对旧城区、郊区小镇、乡村、湿地生态保护区等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在管理上重视保持每一区域滨水地区的各自特色。其三,合理的开发思路和运作机制。在运作模式上他们总结出公私结合的开发模式。泰晤士廊道因地制宜、分类引导、协同发展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针对“拥江发展”的几个建议

  1.杭州“拥江发展”守住生态是底线。放到长三角区域中整体来看,杭州“拥江发展”有机遇有挑战。长三角总体规划中就考虑到建立上海——杭州——金华这一发展廊道。其实与杭州的“拥江发展”是相匹配的。我觉得可以纳入到整个区域里面。从时局来说,目前也是有了一定的机遇,包括东部大江东集聚区和西部的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建设,这对以后沿钱塘江发展有一定支撑。同时,目前钱塘江两侧发展了很多特色小城镇与美丽乡村。在未来的拥江发展,将这些点组合成网络结构与协调发展是存在可能性的。同时存在挑战,沿江布局的杭黄铁路,对既有生态景观有挑战。到目前为止,杭州的生活用水大部分来自钱塘江的这一取水口。但是,在钱塘江的上游两侧还存在着各种低小散的污染企业、码头、堆场等。这直接影响到我们杭州市民饮用水的品质与生活健康。所以拥江发展,生态保护是底线。

  2.协调好钱塘江两岸城镇风貌与建筑风格。目前两岸存在着不少问题:乡村与城镇、老城区与滨江新城、景观保护区与开发区、大尺度的桥梁基础设施与地域建筑等等存在不协调不和谐的地方。如何规避?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做好分类分区规划引导,因地制宜保护发展。针对主城区、新区、集镇、乡村、风景名胜保护区等特别是交界处,需要制定好保留、整改、拆除与新增的风貌建设与控制导则。

  3.突出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的保护发展模式。当前第一要务,设立保护发展运作机构。无论是哪一个国际滨水城市的发展,滨水区域的建设运作都需要有牵头单位的。有了这个牵头单位的主体,可以开展前期研究策划与规划工作,可以牵头去协调其他相关部门,可以落实责任推进项目的建设。其中要理清运作主体与服务主体的区别。也就是,拥江发展究竟是为谁发展,为了开发商?为政府?为游客?最终应该是为了本地居民这一主体。然后,是制定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以及分步骤的合理的实施计划,鼓励自下而上的参与,结合浙江的特点,去吸引更多的资金与民间的活力。当然,拥江发展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纳入的百宝箱,需要突出重点地区、重点问题、重点产业以及重点项目。从国际经验与钱塘江的情况来看,需要做好前期的研究,提出基于特色的城市设计导则。从自然山水看钱塘江,需要合理设置观景点与景点,使得富春江山居美景能够真实地呈现在钱塘江两岸。从历史文化看钱塘江,需要充分挖掘各种文化记忆,使得沿江丰富多样的文化能够传承活化。从城乡关系看钱塘江,需要融合互补两种文明,发展哪些合适的产业,从而展现浙派特色的田园城镇。

  总之,拥江发展不是自上而下的模式,也不是自下而上的模式,而是两者协作。需要政府的引导与主导,依靠企业家的共同创造,多倾听老百姓的声音,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的持续渐进的发展,才能塑造和谐的钱塘江美景。

标签: 钱塘江;城市;杭州;发展;开发;滨水区域 责任编辑: 金晨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